张旭
曾经在岗厦老村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岗厦老村是有些陈旧的,高高低低的楼房参差其间,中间贯穿狭窄的巷子,巷子里人来人往:嘈杂,热闹。
岗厦老村流行着城市时尚之外的另类生活,以及与繁华都市相悖的朴拙与原始,汇聚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这些人基本都是来深圳谋生的底层人,他们的生存方式五花八门:开着各式各样的店铺,做着名目繁多的小买卖,有人干脆把租房改造成小型加工厂;当然,也有部分人只是图老村的房租便宜,租住在里面,而在老村之外的世界谋生活,譬如菜贩,地摊客,收废品的,打零工的,工厂企业上班的打工族等等……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过着悠闲的生活……比我们这些天天赶着时间上下班的人自在得多。
熟悉了老村之后,无所事事的时候就到老村瞎逛,有时会有一些新奇的发现,唤醒你对陈年生活的记忆。
三巷靠近大马路的那家店铺,做姜糖及麻糖的营生,门首摆个简易的玻璃橱窗,橱窗里摆放颜色与花色不一的姜糖及麻糖,味道很是地道,透过玻璃橱窗,就能看到身穿白大褂的店主,用传统的工艺制作姜糖和麻糖,再后面则是熬糖的作坊。
姜糖店旁边有一间小偏房,是一个自行车修理店,除了修自行车
,还兼做补鞋的生意。店主是一个有残疾的中年人,不知他的生活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变故,他的右手从手腕处全没了,只有光秃秃的手臂,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修车和补鞋,而且动作相当麻利娴熟。
二巷的中间,有一间缝纫店,店主文阿姨,40多岁了,总是穿着旗袍,戴着眼镜,看上去雍容华贵,却能做一手绝妙的手工,从典雅的复古旗袍到时尚的长裙短袄,量身定做,无不精到,常有客人慕名而来,据她自己讲,几乎每周都有港人造访,带来很好的面料,不论贵贱,贪的就是文阿姨的手工。邻居梁姐也拿了布料,让文阿姨做了一条长裙,才50块钱的手工,梁姐穿上,凹凸有致,无不服帖。
更绝的是弹棉花的。在五巷的最里边,有一个湖南老头,带着儿子一起弹棉花,做棉被。外间的房子摆满了做好的棉被,都是人家定做的,棉被上标注斤两、价格、买家姓名及联系电话;里间的房子就是弹棉被的地方,完全遵照传统的工序,依古法制作:弹、打筋、牵棉线、压磨、倒边,手工精良。偶尔经过五巷,就能听到砰砰嗙嗙的声响,那是我小时候熟悉的声音,弹花匠用木棰敲打着弹弓,正在弹棉花呢。听老头讲,他们弹棉被采用的棉花都是从湖南老家运过来的,而且都是当年的新棉。撇开棉被本身工序与质量不说,仅仅棉花匠的那份诚心与执着的心意,就足以令人敬服。
在岗厦老村,还有一件事情,令父亲颇感快意,那就是父亲能在老村买到散装烧酒,而且是从内地运过来的,有劲道。父亲对超市里买的包装精美的酒老提不起兴致,每次从老家来,都要带来一大壶烧酒,喝完后就开始唠叨,这么大的城市,怎么就买不到一壶好酒呢。某一天,父亲开心得像小孩似的,父亲在老村买到烧酒了。原来在岗厦老村,不知什么时候开了一家酒肆,专门经营散装的烧酒,货真价实,才四五块钱一斤,却是地道的农家土酿。
岗厦老村,被城市的繁华与焦虑包围,自有其朴拙与另类的格调,住在老村的人们,携带一些农耕文明的影子,各行其道,各谋其力,他们汇集一村,为老村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鲜亮的色彩。
只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升级、改造,城市中心的迁移,如今,岗厦村早已成为深圳的中心地带,遍地是林立的高楼,处处是时尚的气质,昔日的岗厦老村不复存在。偶尔经过岗厦村,伫立在深南大道上,放眼张望,除了铺排的现代气象,老村的影子终是无处寻觅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8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