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字取名的寓意是什么草不黄俗话说728“脸蛋儿”似“蛋”?

“脸蛋儿”一词,大概以清陈少海《红楼复梦》(1805)出现的较早:

杨嫂子道:“我来找大爷,并不是来同姑娘们赛~。我若是长着好脑袋,也陪着大爷喝个酒儿逗个趣儿,身上的钟儿、表儿、金镯子儿全有了。因为长成人倭瓜样儿,巴结不上大爷,连大爷的屁儿咱们还够不着闻的分儿。”(第二十九回)

汝湘道:“不但老太太声音响亮,连寿纹里面都放出毫光来,照的~比咱们还后生。”(第五十三回)

“脸”好说,“蛋”呢?是脸像“蛋”一样圆润、光滑?还有“面蛋”及其变体的说法。

一、“脸蛋、面蛋”系

(一)“脸蛋”系

【脸膛】脸。中原官话河南吉学霈《一面小白旗的风波》:“他那副黑里透红的大~上,还汗浸浸地冒着热气。”王鸿均《老药农》:“一个老人,紫棠色的~上长着一排刷子胡。”

【脸膛子】脸。中原官话。河南。豫剧《平原儿女》:“和你们这个打扮差不多,身材不高,瘦瘦的~。”

【脸蛋】不由的把个紫膛色的~儿羞的小茄包儿似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

两个~登时热了,出了一身冷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

【脸蛋儿】腮。中原官话,陕西西安。

【脸蛋子】相貌;容貌。①中原官话,新疆吐鲁番。②兰银官话,新疆乌鲁木齐

【脸旦子】

【脸(面旦)子】脸蛋,冀鲁官话。《新方言·释形体》:“故直隶谓颊为~。”

【脸炭子】脸蛋。中原官话,河南河津

【脸墩】脸蛋。西南官话四川成都。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六章:“就只爹爹的短胡子,把人家的~锥得飞疼。”四川汉源仁寿,重庆,贵州桐梓,云南水富。

【脸朵】面孔。西南官话,重庆南川。1931年《南川县志》:“脸曰。朵音转为阴平若兜。”

(二)“面蛋”系

【面昌】面貌。闽语,福建厦门

【面蛋】腮。闽语,福建将乐

【面墩】面庞;脸盘。粤语,广东增城。木鱼书《西番碧玉带》:“脚下除鞋打~。”

【面朵】脸。赣语江西莲花。

“面朵厚”即是“面皮厚,不知羞耻”(江西莲花)。

【面咀】脸。闽语,福建邵武

【面嘴】(1)脸。①江淮官话安徽天长。②徽语,安徽歙县绩溪屯溪休宁黟县。③吴语,江苏太仓。④赣语,福建建宁。⑤客话,福建明溪。⑥闽语,福建三明、沙县永安宁化清流。(2)腮。闽语,福建邵武。

【面珠】脸蛋。粤语,广东广州。

【面朱墩】脸蛋。粤语,广东广州。

【面腮】脸颊。闽语,福建漳平

一般解释为“脸的两旁部分”(脸的轮廓或形状),也泛指脸面。“蛋”之云者,或以为是状脸型似“蛋”,或以为是脸像“蛋”一样圆润,或说脸色红晕为“红丹丹”。不排除有这些可能,而脸膛、面昌之“膛、昌”,似乎又跟“蛋、丹”不大搭界。我们认为,堂、昌、蛋如果纳入“颡脸→凖/(嗇頁)→(嗇頁)腮”系去解释,可能更好懂,而且闭口韵字“脸”又有“七簾切”一读(《脸孔、面孔:一个疙蔸七个眼?》,草不黄俗话说713)。

二、“脸面、面模”系

(一)脸面

【脸面】相貌。赣语,安徽怀宁

【脸貌】相貌。西南官话,贵州赫章,四川成都。

【脸目子】相貌。吴语,江苏溧水

【脸模儿】容貌;相貌。北京官话:~长得俊。

【脸模子】脸盘;相貌。①江淮官话,安徽当涂。②湘语湖南长沙。

(二)面模

【面门】脸部。①吴语,上海。《上海民国故事选匡公阳打布庄》:“左手抽空对准王吃血的就是一巴掌。”②闽语,福建漳平。[b-]

【面马】面庞;脸盘。闽语,福建厦门。[b-]

【面模】脸盘。闽语,福建厦门。

【面膜】面庞。闽语,福建厦门。

面庞之“庞(旁妦)”,与脸面之“面”,古都属于重唇,后来各自分解,各走了各的路径。参观“龐厖”之“薄江切∶莫江切、亡江切”读音就可以明白。

三、波浪、博浪

【波浪】文质彬彬挣~,怎叫人不念想?(脉望馆钞本《曲江池》四折)

老保儿强把身躯扭,切驾的~上堆着霜雪,把关子的栲门上似告油。(《太平乐府》卷九高安道《哨遍》套《嗓淡行院》)

王锳先生云:

(波浪)本指脸,又引申为容貌俊美、风流、殷勤等意思。该词元曲习用,含义却较特别。“波浪”本为“庞”的切脚语,为当时市语之一种。“庞”即脸庞、脸面之义。晁端礼滴滴金》词:“庞儿周正心儿得,眼儿单,鼻儿直。”《刘知远诸宫调》十二:“三娘陌地闻此语,陡把庞儿变。”以上“庞儿”都可以拿“波浪”来替换。(《诗词曲语辞词典》“波浪”条)

【博浪】本指脸,又引申为容貌俊美风流、殷勤等意思。《行院声嗽·身体门》:“脸:~。”其字作“博”,与“波”音义通,见“波浪”。(《诗词曲语辞词典》“波浪”条附录)

按:参王锳《宋元明市语汇释》(增订本)“波浪、博浪”条。

如果从“盘,勃兰”(南宋俞文豹《吹剑录全编·唾玉集》中也有记载:“俗语切脚字:勃龙,蓬字;勃兰,盘字)去推测,“波浪、博浪”为“庞”的“切脚”也是说得通的。

或云:“波者水之皮也”,“波”犹如人之“面皮、脸皮”,所以把“脸面”称之为“波浪”也说得通,而“博浪”则属“博浪”的谐音。此当为流俗语源解释。如果把“波、博”看作是“旁妦庞”的演化,“郎”是闭口韵“脸”(力减切)的演化,可能也说得通。再看【脸庞】以及“脸帮、脸板、脸盘、脸片”和“罗盆”:

【罗盆】脸盘。闽语,福建福州、永泰宁德

跟“博浪、波浪”似乎也有音义关联。

【泡】用语腮帮子。粤语,广东广州:掬起腮(鼓起腮帮子)

“泡”是“庞旁妦帮→盘→泡”衍生关,有“脸包儿、脸泡儿”等词。

四、面浪

吴语的“面浪”,可能也是同义复词:

【面浪】脸上。吴语,江苏苏州。《海上花列传》第四回:“谢谢倷,看王老爷面浪上照应点倪。”第三十九回:“看我老老头面浪,饶仔俚末哉。”

或以为:

【浪】上也。吴语,上海:衣裳(衣服)摆辣(放在)床浪。李君雄《芳草无情》六七:“蓝布长衫,不过汰的蛮干净格,脚浪倒一双新皮鞋三十来岁。”

那“面浪上”岂不成了“面皮上上”?可能“面浪”不可如此解释。因此“脸浪”亦当解释为“脸面”方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31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