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这天,郭威跟往常一样,正在往河中行军的路上休息。突然有人来报,说是有个年轻人要上门求见。处在郭威这种位置,上门攀龙附凤的人多如过江之鲫,几乎天天都有,他已见怪不怪。“什么年轻人?”,郭威漫不经心地问。
“说是郭公故人之子”。
“唔~”, 郭威向来很看重朋友,听说是故人之子,也不再怠慢,“让他过来吧”。
进来的的确是个年轻人。
“请问令尊名讳?”
年轻人不卑不亢地答道:“家父禁军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
赵弘殷……郭威仔细回忆着这个名字,好像见过,也好像没见过,但是略有耳闻。思忖的片刻,他仔细打量着这个年轻人。
小伙子约二十出头,身材很是魁梧,目光炯炯有神,但是衣衫褴褛,看得出来是刚刚赶了不少路。除开衣着不谈,神态跟自己年轻时颇有几分相似。
年轻人见他没有回应。直截了当说了自己此次前来的目的,“我叫赵匡胤,久闻郭公威名,来这里是想从军,希望能投到郭公门下"。
说话倒是挺直接爽快。郭威喜欢这种性格。
接下来,郭威问了几个专业的军事问题,年轻人对答如流。“比我年轻时强不少,到底是军人世家”,郭威想。当即决定让他做自己亲兵,护卫左右。
至此,我们的主角正式出场,在郭威进军河中,讨伐李守贞的途中,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让我们暂时忘了郭威,把镜头拉回二十三年前的洛阳。
李嗣源取代李存勖的第二年,后唐的局势将将稳定下来。三月二十一日,都城夹马营,一户姓赵的人家,诞下一个男婴。史书记载,在男婴出生的时候:赵家宅子被红光环绕,好似火烧,奇异的香气飘了一个晚上都不散开,男婴的身体闪着金光,持续了三天。(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你肯定不信,我也不信,其实写史的人也不信。但是没有办法,必须得这么写。
第一:古代老百姓觉得,帝王都不是凡人,不是凡人,就必须有不凡的出生,神话皇帝,是合理化他的统治,也是满足老百姓的心理需求。
第二:这事儿已经内卷了,以前的帝王出生,都这么写,你不这么写,会显得很弱,不仅你自己弱,还连累你的朝代都看起来很弱。以后九泉之下,帝王们一起吹牛的时候,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这家人的家主,叫赵弘殷。时任禁军飞捷指挥使,跟《水浒传》中林冲号称“八十万禁军教头”一样,名号听起来十分唬人,但其实,这个飞捷指挥使官职不算高,上不上下不下,大约指挥200到500个士兵吧,相当于今天的营级军官。当然,这个身份,比林冲还是那个所谓禁军教头(林冲这种教头,在当时整个禁军系统大约有5000个)还是强太多。赵弘殷的爸爸曾做过州刺史,至少相当于今天地级市市长,算是很大的官了。再往上追溯,先辈也都不错,一直是官宦之家。这样看来,赵弘殷同志,目前还混的不太行,远比不上父亲。赵弘殷先前有过一个儿子,但不幸夭折了。这次,又得一个儿子,自然宝贝得不得了。他给小赵取名赵匡胤。“匡”是纠正的意思,“胤”是延续的意思,合起来,大概就是希望小赵能延续祖上的光荣,超过自己的成就吧。
赵弘殷的老婆杜氏十五岁就嫁给了她,就是小赵的母亲,后来的杜太后。杜小姐出身不错,家境殷实,受过良好的教育。此时的她,相夫教子,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赵匡胤出生时,已经有了个姐姐,史料中姓名已不可考。
夹马营是当时拱卫首都洛阳的一处重镇,驻扎着精锐,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小小的赵匡胤,就在这个地方长大。受环境影响,小匡胤不喜欢读书,整天舞枪弄棒,跟同样营地出身的小朋友玩打仗游戏。他天生有领袖气质,是个孩子王,玩游戏的时候通常扮演将军的角色,指挥大家排兵布阵,有模有样。甚至时常指挥一大帮孩子行军,浩浩荡荡,招摇过市,引得路人侧目,纷纷称奇。
长到十二岁,因父亲工作调动,举家搬迁到开封护圣营。这一年,二弟赵匡义出生。
这期间,赵匡胤干过最出名的一件事,是铁头门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军营长大的孩子就是好勇力。有一次,赵匡胤看到一匹还没驯服的烈马,顿时升起好胜心,在没套马鞍的情况下骑上去,一夹马肚,就冲了出去。烈马飞驰,得意忘形的赵匡胤没注意城门,一头撞上门楣。当即摔了下来。脑袋以这个速度撞击硬体,通常就是脑浆迸裂,必死无疑。路人也以为他撞死了,没想他直挺挺站起来,没事人一样,拍拍屁股,又追上烈马,飞跨上去,一溜烟跑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老人们都这么说。
可以说,赵匡胤的童年还算幸福,家庭和睦,父亲在禁军任职,衣食基本无忧,比一般平头百姓还是强不少。但随着二弟匡义三弟匡美和妹妹的诞生,靠老爸一个人的收入,家庭生活也逐渐有了压力。
十八岁这年,赵匡胤迎来第一件人生大事——他结婚了。
媳妇是老爸一个贺姓同事的女儿。门当户对。
又过了两年,此时已是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刘知远刚刚赶走契丹人,开封又成了首都。赵匡胤也二十岁了。在古代,二十岁就已经正式升格为成年人了。一家七口,自己又结了婚,老大不小了,赵匡胤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离家出走。
别误会,他不是跟家人闹矛盾了。就跟我们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时一样,雄心万丈,想出去闯荡,干出一番事业,衣锦还乡,光宗耀主。经历过的都懂。赵匡胤当时的想法跟我们一样。
他本可以走父亲的关系,在家门口谋个小小的职位,再跟父亲一样,兢兢业业,平淡地过完一生。但他不想,他志不在此,他觉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定能在外面混出个模样来。至少他出门的那一刻是这样想的。
收拾好行囊,他就出发了。
可他刚刚走出家门,就感觉到了跟他想象中不一样的氛围——天下很乱,就业形势很严峻。
中原大地分裂成十多块,王朝换了一代又一代,皇帝今天姓李明天姓刘。路上到处是强盗流寇,社会秩序基本没有。能去哪里呢?
但既然出来了,硬着头皮,也要往前走。他思考再三,决定北上,往陕西甘肃方向走。
那个年代,没有汽车,交通主要靠双腿。条件好的能买匹马代步,差点买头驴。但体力消耗太大,人要吃饭,马要吃草,无论吃饭还是吃草,都要钱。赵匡胤带的盘缠也不多,几个月过去,工作没找到,盘缠也渐渐花光。所剩无多,赵匡胤决定靠着手上仅有这点盘缠去赌一把,兴许能赢点,能再坚持几个月。手气不错,起先几把确实赢了不少,但对面一群赌鬼也不是什么善茬,被惹毛了,几个人上来按住赵匡胤就是一顿暴打。结果赢的钱没保住,本钱也被抢了。
这下赵匡胤一无所有。
年轻人饿的快,吃饭是第一需求,这个问题要解决,可他没有钱。便跑去寺庙的菜地偷白菜。没有炊具,只能生啃。
老是吃白菜也不是办法,容易营养不良。总要吃点肉。走投无路,俄得直不起腰的赵匡胤只好厚起脸皮去找人家要饭。
就这么居无定所,在外流浪一年多。出门时的万丈雄心,被现实打击得支离破碎。
走投无路的赵匡胤努力思索着,还有什么办法弄到一份工作。最后决定用中国人最常用的方式——找关系。
要在以前,他是不屑于这么做的。连向亲爹都不愿开口,何况别人。
但经过现实的打击,他渐渐放下尊严。想来想去,想到父亲一个故交——随州刺史董宗本。
于是他原路折返,来到随州(湖北)。关系到底还是靠谱,董宗本接纳了他,给他谋了一份差。谢天谢地,总算有了个安身立命之所,不用再风餐露宿。
可是好景不长,干了没多久他就不得不就打包离开。
事情是这样的。董宗本有个儿子,他的名字不重要,我们就叫他董公子好了。董公子年龄正好跟赵匡胤相仿,平时也喜欢鼓捣枪棒,研究兵法。赵匡胤自小在军营长大,耳濡目染,这方面他自然是十分精通,和董公子辩论起来滔滔不绝。两个年轻人就较上劲了,谁也不服谁。平时意见相左,说到一定程度,为了不伤和气,都知趣住口,下次还能当朋友。可有一次,两人越说越激动,董公子当即说了句:“你这么厉害,怎么还来我家混饭吃”。寄人篱下的赵匡胤被他这句话伤透自尊。
是的,我可以去偷菜,可以去要饭。但我堂堂七尺男儿,受不了这种气。
赵匡胤当即就背上行囊走了。
离开随州,他想起父亲另一个朋友——复州(湖北天门)防御使王彦超。
他还想再试一次,于是继续往南走。来到复州。赵匡胤向王彦超表达了自己的来意。
王彦超是个讲究人,他很热情,当天就请赵匡胤吃了顿接风餐。席间对赵家很是关心:哎呀,这好多年没见了,令尊怎么样,现在身体还好吗?弟弟妹妹们都多大了呀?结婚了没有?有孩子了没有?
赵匡胤都尴尬而不失礼貌地应付了。
吃完饭,王彦超就命人拿出几贯铜钱,语重心长地向赵匡胤嘱咐道:贤侄以后路上用得到,不成敬意,不成敬意。
于是,赵匡胤就拿着这几贯钱上路了。
从离家出走,到现在,已经两年了。两年不算长,但他好像经历了很多。
一路走下来,他见到这个国家最真实的一面,这些,都是他不离开首都开封,就永远无法知道的现实。山河破碎,百业凋敝,饿殍遍野。跋扈的官吏,凶恶的流匪。原来,我自小就生活在幸福里,民间还有这许多疾苦。有一个想法,在他心中已经发芽,慢慢滋长,一个目标,在他意识里渐渐清晰起来。虽然,这两年来,他居无定所,也是流离凄苦,但在沿途的民间,这些似乎是大多数人的常态。生活的挫折,打击了他的锐气,但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日渐成熟起来。同时,他也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气量狭小,锱铢必较的人,是没有什么前途的,跟着他们混,也注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只有跟着那些胸怀天下的人,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天,在北上的路上,他得知,有一支军队,也正在北上,去剿灭河中节度使的叛乱。本来,这在乱世里见很常见,但他听说,这只军队的主帅,是一个他崇拜的人物,是他眼里天下第一的名将——郭威。他自小就听着郭威手刃屠户、南征北战、建功立业的故事长大,他少年时,最想成为的,也是郭威这样的人。
是了,这就是他要找的人。
赵匡胤抖擞了精神,心中练习了无数遍面试的回答。追上了这支队伍,走进了郭威的营帐。
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两个未来的开国之主,在这场面试中相遇。
下篇待续……
关注我,追更《大宋风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9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