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蚬湖俗称白蚬江,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与昆山市交界处,东依昆山周庄镇,西临吴江同里镇,南岸为吴江黎里镇。在白蚬江南岸有一个雪巷村,现属黎里镇金家坝社区,南社社员、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沈体兰(本名流芳)就是从雪巷走出的杰出人物。黎里乡贤文化研究会珍藏了他在东吴大学读书时,写给黎里南社社员陈洪涛的一封信,此时他早已加入革命文学团体南社。资料显示,写此信时,沈体兰才十七八岁,可见年纪轻轻的沈体兰,心中已经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沈氏先祖出自湖州竹墩,沈体兰先祖彝溥明季避兵来吴,定居于吴江之雪巷村,历代躬耕,节俭自持。祖上翠岭公在雪巷开设书庄,刊刻张潮、杨复吉所辑的《昭代丛书》达四百种,付印王鸣盛《蛾术编》八十四卷、吴翌风《国朝文征》四十卷等著名版本。到了翠岭公的曾孙辈沈廷镛、沈廷钟兄弟,拜名士如柳以蕃、诸杏庐为师,与莘塔凌宝树、凌宝枢和北厍大胜柳念曾、柳慕曾结社论文,网罗献典,当时有“两沈、双凌、二柳”之誉。
沈廷钟即是沈体兰的父亲,不事生产,家无余财,但目睹清政府的腐败,立志创办新学,拯救民族和子弟。1906年底,沈廷钟弟兄花五百亩田产,在周庄双桥附近创办沈氏义庄小学,自任校长。1907年1月13日,沈氏义庄小学正式开学。
沈廷钟到周庄后的第二年,购置住房,取名“贞固堂”,并将家中的桌椅、书橱等家具器皿都刻上“贞固堂”字样,引起了沈体兰的兴趣。一天晚饭后,全家人聚集在油灯下,边饮茶边谈事,当母亲捧上一盘佐茶食品时,盘上的三个字再次出现在沈体兰的眼前,他指着三字好奇地问父亲是什么意思,父亲微微一笑,然后用铿锵的语调说,贞固就是坚贞不移,始终如一,接着又告诉沈体兰“贞固”两字的出处,在《易经·乾卦·文言曰》: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沈体兰深记于心。然后母亲又讲了苏武、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故事,盛赞他们为了民族利益坚贞不屈的品格。“贞固足以干事”,在沈体兰的一生中,他以此为座右铭鞭策自己,探索人生,面对风云世界的关键时刻,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1913年夏天,沈体兰考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高中毕业后入东吴大学。期间通过从青浦移居周庄的王大觉介绍,加入南社,便与王大觉一起频繁来往于苏州、周庄和黎里之间。后随着课业的加重和学校社团活动的增多,基本上很少参加南社的活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引起全国学生响应。5月8日,东吴大学学生毅然冲破校务部“不响应”的阻力,召开“五九国耻纪念会”,沈体兰也参与了这次活动。
沈体兰在东吴大学读书期间,相当活跃,1920年曾担任东吴大学健身会副会长、惠寒小学中文秘书、学生会评议部部长、苏州学生联合会代表、辨论团体丽泽会副会长、吴江同乡会会长,1921年任《东吴学报》总编辑、惠寒小学中文总教、吴江同乡会副会长,1922年任东吴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部长。在校期间,他深入社会基层,写出了10多篇反映中国社会童工问题、义务教育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文章,提出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独到见解。
1922年沈体兰东吴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在毕业前夕赴北平参加“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召开的大会,并接受青年会全国协会的聘任。后与友人曹亮共同发起创办“世界学会”,出版《世界月刊》,宣传革命思想。1928年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青年会全国协会干事。
1930年沈体兰由浦化人介绍认识中共党员、作家胡也颇。1931年8月经麦伦中学校长夏晋麟和英籍顾问白约翰推荐,应聘该校教务主任,9月辞去青年协会职务,到麦伦中学任职,旋即由校董会决定继任校长。期间与爱国人士胡咏骐、陈巳生、吴耀宗、张宗麟等发起组织“时事座谈会”,与阎宝航等发起组织“东北社”,请马相伯、沈钧儒等任顾问。与朱懋澄等发起组织“救国十人团”,与曹亮、李公朴、章乃器等发起组织“时社”,后扩大为“星期二聚餐会”,他们积极组织演唱抗日歌曲,演出革命戏剧,成为上海抗战前后重要的爱国组织。
沈体兰不是共产党员,但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与中国共产党人有长期的交往和良好的合作,他尊重和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政策。自从他与浦化人和胡也颇认识后,他和共产党人一直有着各种接触和交往。在他的周围,有不少他知道或不知道的秘密地散居在各条战线上的中共党员,他可以及时了解共产党的主张,得到共产党的帮助。他和上海中华女子中学校长王任叔友善,在出任麦伦校长之际,就和王任叔商讨办学方针。他热心支持共产党的各项事业,赞助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创办支持中国革命的“工合”和“培里学校”,不少麦伦同学在其中担任骨干。沈体兰还聘请上海地下党的一些领导人如刘晓、关健夫、唐守愚、林淡秋等在校任职作为掩护,进行党的工作。
麦伦中学在沈体兰的重视下成立了学生会组织,党领导的“上海市学生界救亡协会”的活动在学校是半公开的,学生会办阅览室、假期活动室里公开陈列着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洛甫(张闻天)的《论青年修养》等小册子。自抗战全面爆发,麦伦中学先后有陈芝详、金以恭、俞根芳、林华清、朱开宏、干学伟、董宗湘、张云飞、钱远镜等同学在沈体兰的支持帮助下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共产党员、著名宣传活动家、翻译家梅益与沈体兰交谊深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梅益翻译的。梅益于1938年在《每日译报》工作时,经常到麦伦中学看望沈体兰,体兰也知道他是共产党员,他们从国家大事、上海统战工作一直到麦伦校务,无所不谈,毫无隔阂。像麦伦中学这样的师资和办学环境在当时的中国是极少见的。
1949年1月,沈体兰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从上海秘密转道香港前往北平,参与建国大业的筹备工作。他抵达香港后拜访了阔别已久的柳亚子,并与柳亚子等一批爱国民主人士乘“华中轮”开赴北平。
1949年5月,沈体兰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任大会主席团副主席,与廖承志同到北京西山谒见毛泽东和朱德。6月,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及会议,任大会副秘书长,10月1日参加了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沈体兰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及第二、三、四届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副部长、华东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等职。
本文作者:查文荣
责任编辑:沈瑶、朱宇婷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查文荣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8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