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一位名为胡红霞的女士受邀在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在听到毛主席喊出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之后,她泪流满面。
看着广场上飘扬的红旗,她觉得丈夫吉鸿昌付出的牺牲没有白费,因为丈夫理想中的国家真的成立了。
穷家孩子有志气
在吉鸿昌的外孙女家中,珍藏着一个瓷碗。其实这个瓷碗的年代并不久远,纹色与质地也非常普通。唯一不同的是,这个瓷碗刻着七个“做官不许发财”的小黑字。
原来这些碗是革命战争时期吉鸿昌专门烧制的碗,而碗上那几个字就是他用来警醒自己的座右铭,而他从始至终都没有违背这句座右铭。
“做官不许发财”这几个字,其实是吉鸿昌父亲吉茂松墓碑上的话。
吉茂松虽然是河南的一个贫苦农民,但一直没有忘记教导儿子吉鸿昌爱国和做人,特别是“人穷志不穷”的道理,几乎影响了吉鸿昌终生。
但在那个黑暗的旧时代,懂道理就不一定受尊重,因为家里面常被当地豪强欺压,吉鸿昌经常出手反击,吉茂松经常因此斥责他,倔强的吉鸿昌因此非常不服。
因此在吉鸿昌18岁时,他就离开了家乡投奔了冯玉祥的西北军。
做官不发财是他的座右铭
投军之后吉鸿昌东征西战极少回家,但在1920年时吉茂松病倒了。经过几年历练,吉鸿昌已经成为营长。
看着已经成熟许多的儿子,吉茂松非常欣慰,他撑着一口气对儿子说:“你在外为人正直、英勇作战这一点为父放心,但是有一点我要提醒你,当官不能发财,当官是要为老百姓办事的,不能想着发财。”
对于父亲临终前的教导,吉鸿昌含泪点了点头。他不仅把“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纸条带在身上,还在升任团长后把这七个字烧制在碗上,然后发给下属官兵。
为了表示决心,吉鸿昌也曾公开对部下表示:“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监督。”
因为作战勇敢,加上为人正直,吉鸿昌很快就在部队中拥有了巨大的威望,34岁时就成为了军长。
在20年代末,蒋介石曾对他极力拉拢,在冯玉祥兵败中原后,吉鸿昌的部队顺势被纳入南京国民政府的部队序列。
据兰沟县当地传说,虽然吉鸿昌当了大官,但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却没有放松。据吉鸿昌的女儿介绍,吉鸿昌为人热情豪爽,从不在老百姓面前摆架子。士兵们经常能听到他用那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和人打招呼。
吉鸿昌的饮食也非常简朴,他讨厌那些山珍海味,就喜欢吃面条。
如果有任何人触犯法律,吉鸿昌从不手软。1926年,吉鸿昌堂侄儿吉星兰和当地姓赵人家的妻子勾搭成奸,他们还用砒霜将赵母毒死。
此事曝光后,吉星兰虽被收监,但地方政府慑于吉鸿昌的权势,所以一直管而不判。
得知此事后,吉鸿昌大为恼火。1928年秋,已经成为19师师长的吉鸿昌返乡当天,他派人将吉星兰提出监狱,带到城外后,他亲手将其枪毙。
苏区的景象让他对共产主义产生了向往
吉鸿昌部被国民政府改编,但蒋介石从来没有在心底信任他。因此在接受蒋介石改编后不久,吉鸿昌就被派往鄂豫皖苏区进攻红军。
吉鸿昌当时对红军并不了解,他相信自己的铁军很快就会将其击溃。
然而经过几次战斗,吉鸿昌的部队可谓是损兵折将,这让他大跌眼镜。
吉鸿昌在战败后亲自乔装前往苏区,他发现苏区百姓与红军的感情深厚,而且还有老百姓介绍他去参加红军。
经过这次考察后,吉鸿昌对共产党和红军产生了向往之情,并开始在暗中与红军进行联系。
在之后的围剿中,吉鸿昌的部队除了出工不出力,还经常透露情报给红军。
因此当时苏区有首民谣赞颂吉鸿昌:“吉君来打仗,朝天放空枪,走时丢武器,送给共产党”。
我是中国人
吉鸿昌的表现自然逃不过蒋介石的眼睛,蒋介石深知吉鸿昌无心剿共,因此就解除了吉鸿昌的兵权,然后以“考察”的名义把他赶出了国。
出国考察让吉鸿昌眼界大开,但有一次在纽约寄包裹回国时,当时的美国白人职员竟然说不知道中国在哪里。
这时旁边有人劝他说只要你承认自己是日本人,就能寄包裹了。
吉鸿昌听后非常气愤,他直接回旅馆找到一个木牌,在木牌上用中英文写着“我是中国人”,以后无论是逛街还是办事,他都把这块牌挂在身上,还昂首阔步地在外国大街上走着。
1932年初,吉鸿昌在海外考察的时间早已超过期限,但蒋介石依然没有召他回国的意思。
在“一二八事件”爆发后,吉鸿昌对日本人的侵略行为愤怒不已,不顾困难回到天津。
为抗日四处奔走
回到天津后,吉鸿昌依然忘不了苏区的共产党,因为他觉得苏区那种军民齐心的景象,才更符合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经过天津地下党的介绍,吉鸿昌在1932年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此刻开始,他与国民党反动政府正式划清了界线。
在入党后,吉鸿昌交的第一笔党费就有6万大洋。而这笔党费为之后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提供了重要保障。
面对当时日寇在长城附近的侵略行动,吉鸿昌率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在1933年夺回了康保、宝昌、沽源、多伦这四个重镇,这也是“九一八”后中国军队主动收回失地。
吉鸿昌的抗日举动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在蒋介石的破坏下,抗日同盟军被迫解散,吉鸿昌也回到了天津。
回到天津后,吉鸿昌并没有闲下来,他成立各种反法西斯组织,还在暗中和民主进步人士进行沟通,希望能够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被特务刺杀后入狱
吉鸿昌的抗日举动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这让蒋介石的“攘外必须安内”政策受到了很大舆论压力。
而且蒋介石后来还得知吉鸿昌还加入了共产党,这让蒋介石对他更是恨之入骨,并让特务们开始制订除掉吉鸿昌的计划。
1934年11月9日,在法租界国民大饭店45号房间内,吉鸿昌正与任应歧,刘少南和李干三等人以打麻将为掩护,商讨抗日事宜。
此时特务已经盯紧了这里,并派一个年轻人在楼道上玩球。
当一名服务员进入45号房间加水时,这名玩球青年趁服务员不备将球丢进房间,然后以找球为名进入房间,将里面的情况确认了一遍。
年轻人的异常表现并没有引起吉鸿昌等人的注意,他们刚打完一圈然后按规矩换了座位。
就在坐下后不久,他们的门突然被撞开,有两个黑衣人对着吉鸿昌刚才所坐的位置连开数枪,造成刘少南等人当场死亡,而幸运的吉鸿昌只是被子弹擦伤。
但事发后法国巡捕房人员迅速到达现场,吉鸿昌因此被逮捕。
得知此事后,蒋介石下令一定要引渡吉鸿昌。虽然法国巡捕房一开始不愿意放人。
但为了消灭吉鸿昌这个“叛党”分子,国民党政府不惜使用行贿这种低劣的手段,将吉鸿昌押到北平陆军监狱,并对他进行审判。
就义前 他以身为共产党员为荣
在审判会上,当国民党官员厉声质问他为何要“背叛”三民主义,为何要勾结共产党时,当时入党仅两年的吉鸿昌正气禀然地答道:“我能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为我们主义而奋斗,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而且我只是抗日,如果抗日是错的,那请问什么是错的?”
其实在被国民党抓捕后,吉鸿昌深知自己凶多吉少,但他并不为自己的命运沮丧,而是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在监狱里坚持日常作息和锻炼。
在审判大会结束后,蒋介石等人在看过吉鸿昌的回答后,觉得没有再审下去的必要,因此直接下达了处决吉鸿昌的命令。
在知道这个消息后吉鸿昌也没有说什么,而是找了纸和笔,给家人写下了遗书。
1934年11月24日,这一天值得中国人纪念,因为这天是吉鸿昌就义的日子。
在就义前,吉鸿昌没有忧伤,而是抓起树枝在地上写道:“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虽然去世,但吉氏家族却有人继承了他的遗志,出了一个抗日英雄吉星文。吉星文从小随吉鸿昌参加西北军。在1933年长城抗战中,他因战功晋升团长。
1937年7月7日晚,吉星文率部驻守卢沟桥,在遭到日军炮轰后,团长吉星文下令“坚守阵地,坚决回击”,从而打响了中华民族抗战第一枪。
家人为逃避特务迫害吃尽苦头
吉鸿昌去世后,只留下夫人胡红霞,还有年纪尚小的儿子吉兰泰和女儿吉瑞芝。虽然是孤儿寡母,但国民党特务并没有放过他的家人。
吉鸿昌的夫人胡红霞和孩子不仅要时常遭遇各种搜查和盘问,就算出去买菜也会有人跟着。
为了消除特务们的戒心,胡红霞假装伤心过度而疯掉,她有时会蓬头垢面地在菜市场大哭,有时会在马路上大喊:“杀日本鬼子,我的丈夫是抗日英雄”。
天津党组织在看到胡红霞母子的困境后,在暗中帮助转移了胡红霞的孩子。
为了不让特务们注意到孩子的撤离,胡红霞经常装作一个神经兮兮的疯婆子,然后见人就抓着问:“我的孩子呢?有见到我的孩子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表演”,胡红霞引起了社会的议论,大家都在惋惜她的悲惨命运,说她一个高知识分子如果不是真的受了丈夫和孩子的刺激,怎么会如此癫狂。
特务们也渐渐对胡红霞失去了戒心,因为他们觉得跟踪一个疯婆子毫无意义。
慢慢地,对胡红霞的跟踪从全天候跟踪变成三天查看一次,最后变成半个月查看一次,等胡红霞在天津消失了几天后,特务们才恍然大悟。
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胡红霞母子在远离国民党特务的地方隐姓埋名生活。
在战争年代,胡红霞带着孩子生活的压力很大,虽然她尽力保证孩子接受文化教育,但迫于生活压力,吉鸿昌的儿子吉兰泰还是在1947年辍学打工。
她把宣传父亲事迹当成了事业
直到1949年1月份,胡红霞一家才恢复身份并回到了天津。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并没有忘记吉鸿昌烈士的事迹和贡献,胡红霞除了受邀参加开国大典,党组织还给她安排了工作。
在50年代,吉兰泰和吉瑞芝先后进入天津师范学院学习。
吉兰泰在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作为革命烈士后人,吉兰泰没有骄傲,也不愿意借助父亲的名气做事,因此他很少抛头露面,只是认真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吉瑞芝虽然对父亲吉鸿昌的印象不深,但她为父亲感到骄傲。
在工作后,她和母亲一起收集了许多父亲的资料,还加入了“关心下一代”宣讲团。
1950年,在吉鸿昌墓前,吉瑞芝面对扶沟县的数十万乡亲,第一次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事迹事迹,引起当地群众强烈回应。
在此后的六十年时间里,吉瑞芝经常受邀到外地宣讲吉鸿昌的革命事迹。她把这件事当成了自己的事业,甚至很多地方都是她自己垫付车票取得,有些单位要给她劳务费她也是分文不取。
另外,胡红霞和两位子女在整理吉鸿昌的相关资料后,还一起写出了《吉鸿昌传》《吉鸿昌就义前后》一书,这本书为后来《吉鸿昌》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剧本依据。
后人继承了吉鸿昌的遗志
进入老年之后,行动不便的吉瑞芝将宣讲工作交给了女儿郑吉安接手。
郑吉安从小就崇拜外公吉鸿昌,因为吉鸿昌生前一直遗憾没参加红军,因此她在年时就报名参军,此后一直在部队服役。
郑吉安的女儿史如静受到太姥爷吉鸿昌的影响,报名参加了支教活动,在条件艰苦的甘肃定西市常川村当了一年教师。
由于常年缺水,常川村没有洗澡的条件,有时候连喝水都很困难。
有领导在知道情况后,考虑到女孩子不方便,因此想把她换到其他条件好一点的地方。但史静如身上有吉鸿昌那股奉献劲头,因此拒绝了调动。
在支教结束后,史静如依然和常川村的老师孩子们保持联系,甚至还资助了其中一个孩子。另外她还会每年给这个村的小学捐款捐物。
吉鸿昌的一生是光荣的,他的理想和信念依然被后人继承和发扬,这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
吉鸿昌长子不愿抛头露面 女儿宣讲父亲英雄事迹 东方今报
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的爱国将领 信阳晚报
吉鸿昌 百度百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6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