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地的文县位于甘肃南陲,地处甘、川、陕三省交界处,这里十万大山,两江八河,与九寨沟距离仅隔百余公里,然而坎坷山路阻断了外面人快捷进山,当地纹党参、油橄榄、花椒等“宝贝”难岀深山找到买主,当地人守着富集的矿产、中草药、食材资源过着清贫日子。
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河景区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造血点”,也是当地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江苏网记者践行“四力”,走进这方山水,试图寻找发展背后的密码。
向村里“能人”取“致富经”
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河景区住着100多户人家,600多人口,主要有曹家和杨家两大姓。现年57岁的曹宗哲是村里公认“有头脑”的人,大儿子结婚生子,常住文县,在文县文化局负责编排民族舞,小儿子去年大学毕业后去青岛学手工,学成后再回村里教其他人。曹宗哲开的农家乐店名叫“贝格嘟塞勒”,他解释说,这是藏语,译过来是“白马客栈”的意思,客栈处在“T”字路口顶头,东来西往过桥去对岸的必经之道。他在自家院子里摆上大棋盘和桌凳,供人喝茶和歇脚。他乐呵呵地拎着热气腾腾的大茶壶,不时为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添水,不忘招呼大家,冷的话进屋,里面有火炉。
客栈有两层楼,一楼三间房打通,摆好餐桌。丰简客人说了算,一桌农家饭一百、两百元都行。曹宗哲还在二楼经营着十张床位,每床收30元,自己住紧挨的另一幢房的一楼,二楼有标间,他计划年后改造客房,现在游客讲究,没单独卫生间不愿住了,升档后的床位每客收50元。
后院是厨房和储存间,他十分热情地领着游客参观,甚至酿出一种当地特有的“咂杆酒”,在他那吃饭,就免费喝,主人唱歌敬酒,歌不停酒不止,管饱至醉。老婆在家门口200米外的村小教书,每月拿5000元工资。他是村里乡亲们眼中的“富户”,曹宗哲听着也不反驳,呵呵两声,眼睛笑成一条缝。
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白马古寨”而来,五一、十一黄金周,双休日,外地游人沿着“村村通”水泥路自驾而来。村里吵杂许多,为避让闲庭信步的猫儿狗儿,车子不时发出喇叭声。这会不会打扰村里如水般的日子?曹宗哲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不会,不会,他们都是背着钞票来的!”
他说,山里的地越来越难种了,生态环境好,野猪竟成“公害”,它们繁殖能力强,又不能猎杀,庄稼地里的玉米、土豆长什么吃什么,最爱吃当地盛产的纹党参,防不胜防。村里有人索性抛荒,腾出手做民宿或农家乐,指望多来些游客呢。
土著小学校长眼中的辩证法
铁楼草河坝小学是“白马古寨”一座村小学,建在村中最平坦的方位,三层砖瓦建构的教学小楼依河而建,楼前用栅栏围成约200平方米小操场,一半当篮球场,一半当足球场,人工草坪上还架起乒乓球桌、滑滑梯和秋千。现年52岁的曹军明是这所村小校长,他是土生土长的白马人,17岁起在这里做民办老师,每月拿500元工资,做了15年“孩子王”后转正,这些年待遇慢慢好了,评上中级职称,现在月收入近5000元。
曹校长说,最高峰时有140多名孩子同时在村小学读书,热闹着呢,现在“流失”到文县县城去了。包括他本人,全校10名老师教幼儿园至六年级共7个班的34名孩子,开设语、数、外等6门课,他本人教语文。
说起这些年的从教感受,曹校长多少有点失落,他解释说,村里年轻人出外打工,手头宽裕后,在县城购房或租房,孩子也就转出去念书了。他觉得这是好事,“等这些孩子从外面返回,带给古寨的发展力量会无比强大”,“不论从校长的角度,还是本地人来看,都值得期待”。
古寨“大明星”抖出文旅思路
村里早些年不与外族人通婚,一村人亲上加亲。余宝秀是村里“能人”曹宗哲的表姐,也是为村里代言的“大明星”,她穿着民族服装成了摄影师、网红直播的“最爱”,摄影师或广告片导演邀她岀镜,余宝秀不耍大牌,配合走台、摆造型,一遍又一遍,直至对方满意,她也不收一分钱出场费或模特费。
上午她给村里的马路做保洁,每月500元收入,儿子帮她种些菜、粮和菜籽,自给自足没有问题,下午在村里游客光顾的院落,与其他老姐妹聚一起,做民族特色面具、花彩带、绣花鞋等手工饰品,一边做一边赛歌。怕听不明白她的“土语”,58岁的阿婆变魔术一样,不知从哪个兜中摸出一部智能手机,大字不识连名字都认不得的她,利索地点开朋友圈和“抖音”,说“你看,就这个样子”。原来是儿子教会她用手机,不认字也没关系,看图标就行。她说,多宣传宣传,来得人多,对村里有好处。
夜幕降临,大山变得深沉起来,穿村而行的山泉发出“哗哗”的流水声更清晰了,涧边小广场也生动起来。余宝秀和她的姐妹们及村里大姑娘小媳妇迎来一天中最欢乐的时光。她们头戴羽帽,围着的篝火跳起了火圈舞。白马人能歌善舞,游客们酒足饭饱之后迎着歌声踏步而来,享受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夜晚。大家感叹民俗活动策划得周全,殊不知道你来不来,她们每晚都这么happy,男女老幼,手拉手、肩并肩,连成一个大圆圈,载歌载舞,这种原始村落版的歌舞,有着都市广场舞不可比拟的底蕴。
曲终人散之时,已近小半夜,大山并不孤单。远方留下的客人听着泉声,仰望着天空,闪烁的星星令人脑洞大开,舒展的每一根毛孔去感受着“诗和远方”。
挂职常委“搬兵”为文县来代言
中国记协的国际部主任戎昌海不止一次来到白马古寨,去年9月,他从千里之外的北京到文县走马上任,挂职甘肃文县县委常委、副县长。
文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中国记协对口扶贫,二十一年如一日,一棒接着一棒,一招接一招。从硬件设施建设到软件升级,从卖农产品到创富思路,帮扶从未间断。宣传前沿的戎昌海到来后,擂鼓助威,以壮行色。
中国记协多年的“扶志”,也让文县人明白,宣传的价值,脚达不到的地方,眼睛到达,眼睛达不到的地方,心灵到达。中国记协不断整合资源,召集媒体力量为其精准传播,实现特产信息对接,推动山货成“网红”,助力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就在今年8月份当地花椒成熟之机,就动员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共同参与扶贫攻坚。
而这一次纹党参收获之季,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冯海青、新媒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陶韬再赴文县,带来当地融媒体中心急需的拍摄设备,捐上50万元残疾儿童助学金。此行特别搬来宣传战线上的精兵强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网、东方网、中国江苏网、新蓝网,东南网、南方新闻网和北京时间等新媒体力量,大家在文县爬山涉水,启动“头脑风暴”,通过密集公益扶贫广告,为文县出谋划策给纹党参寻出路。
戎昌海坚信,文县25万老百姓锲而不舍地奋斗,脱贫线近在咫尺,“摘帽”大局在望。中国记协这种不离不弃,薪火相传,久久为功的帮扶,呼起山里人走出深山的斗志,推动当地经济的持久发展。这些将是新长征途中一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界点。大考“过线”,打通任督二脉,文县发展的脚步将更坚定,也更轻盈。(记者 华诚,2019年底,首发中国江苏网,荐至“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