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简介
夏王朝,又称夏朝、夏代、禹夏,中国王族分封时代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王朝的先祖为颛顼高阳氏。颛顼的后裔鲧是唐尧政权六任帝姜密的大臣,受封于崇邑(今河南洛阳市嵩县北),号称崇伯鲧。崇伯鲧娶修己氏女子女志(有莘氏后代,又称姒)为妻,生下了儿子禹。帝密十三年(己巳,前2152),崇伯鲧奉命领导治水,他倾尽全力带领各族人民治水,却得不到帝姜密的信任和支持。
帝密二十一年(丁丑,公元前2144),帝姜密选定虞舜为帝位继承人,崇伯鲧(大禹父亲)认为尧帝用人不公,怒而与尧帝抗争,激化了与尧帝的矛盾。尧帝姜密采纳了舜的建议,以崇伯鲧盗用帝之“息石”“息壤”的罪名,将他逮捕治罪,并强行以武力迫使其族人迁往羽山(注:今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县西南)。崇伯鲧被流放羽山后,尧帝姜密又宣召鲧的儿子姒禹入朝,封他为司空,让他继续领导治水(即后世说的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成了尧、舜两朝的重臣。公元前2071年,舜帝美叔病死,传位给姒禹(姓姒名禹)。
姒禹即位后,以公元前2070年(注:据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中国信史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为夏禹元年,改国号为“夏”,正式建立父传子家天下的夏王朝,夏禹称“后”。
夏王朝初都于高密(即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市),据史料记载夏王朝前后共迁都九次。
公元前2071年,首任后姒禹迁都于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镇),为首迁;
公元前2060年,二任后姒启迁都于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为二迁;
公元前2051年,三任后姒太康迁都于斟鄩,太康陵位于今河南省太康县。
斟鄩——(来自百度百科)斟鄩(zhēn xún),洛阳古称(含巩义),为史籍记载中夏朝的都城。据《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开始,到夏桀皆以斟鄩为都城。根据文献记载夏后氏活动的中心区域。据史书记载,斟鄩地望在河南洛阳盆地故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处。1959年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斟鄩的遗址。
其今在河南省伊川县、偃师市、登封市、巩义市三市一县交界处。今伊川县江左镇尚有一村庄为相寨,据老人讲相寨起于夏朝,已有4000多年历史。
公元前2039年,四任后姒仲康(中康)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市西南,据传说姒相陵在此地),仲康陵据说在河南省伊川县伊河畔,为四迁;
公元前2019年,五任后姒相(又称相姒相,姓姒,名相,又称相安、相后,为相氏始祖之一)迁都于斟灌(今山东寿光市东北),为五迁;
公元前1943年,八任后姒少康(又称杜康、相康,相的遗腹子)迁都于原邑(今河南济源市西北),少康陵与太康陵相邻也位于河南省太康县,为六迁;
公元前1910年,九任后姒杼迁都于老丘(今河南开封市陈留县北),为七迁;
公元前1725年,十五任后姒廑迁都于西河(今河南洛阳市西渑池县境内),为八迁;
公元前1652年,十九任后姒履癸,迁回旧都斟寻,姒癸即夏桀(生卒年不详),姒姓,名履癸,西河(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东菜园镇西河村)人。夏朝末代君主,帝发的儿子,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文武双全,迁都于斟鄩。统治期间,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国君主成汤在伊尹、仲虺的辅佐和谋划下,陆续灭亡韦国、顾国、昆吾。鸣条之战,夏桀兵败被俘,放逐于南巢,标志着夏朝覆亡。数年以后,客死于南巢,谥号为桀,为九迁。
夏王朝的疆域: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黄河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北至河北省南部,东至安徽、江苏、浙江三省的部分地区,南至湖北省境内。因辖地与其它氏族部落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很难准确地划清边境。
夏王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当时的制陶、冶金、纺织、卜骨等行业已经很发达。
夏王朝共传十九任王,传国虚记四百七十一年(公元前2070前1601)。
注:图片来自网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4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