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文字和小篆写法差不多:誠。从言从成。从言表明本义与言语有关。从成,为何?
成,见于甲骨文。右面是戌,一把宽口长柄的大斧,左下方有一物,呈直条状,可以看作拿斧头劈斩一木,就像劈柴一样。这直条后来写作一笔短竖,与戌上面的短横相连,变为成字。
柴劈好了,或者说木头按照要求削成直条了,成的本义为成就、完成。
诚,从成,取已经完成之义,说明是确实的。《礼记·中庸》诚者自成也。诚,从言,言语是确实的。《论语·子路》诚哉是言也!所以《说文》诚,信也。
言为心声,诚于中而形于外。君子必诚其意,只有心中诚其意,才能经得起外观的严峻考验。
《说文》段注:经典但言诚实,无言真实者,人必诚而后敬,不诚未有能敬者也。段玉裁把真与诚相连,以诚修身,其德乃真。
汉字之真,要么是贞人,跟巫术占卜有关,要么是仙人,变形而登天,沾染了太多的虚幻景象。用真理两字去翻译西方思想实在是勉为其难的。西方的真理,是外在的客观验证了内在的主观,两者须得相符。
中国思想不看重这种相符论,而强调诚于中,返回到自身来,所以孟子的反身而诚跟主客相符之真,走的是两条路子。
信,金文字形。
说文,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段注,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
人言为信,已经可疑,无不信者,谁敢接受?常言道口说无凭,老子说美言不信。所谓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这是对守信之美德的赞誉和期望,换个角度想,口说有凭才可信,九鼎和千金不正是最好的质押凭据吗?所以可信之凭据成为关注的焦点。
訫,古文信。言必由衷之意。从内心深处发出的言被认为是可信的。跟诚于中形于外是同一个道理。不过这是言说者应有的态度,听者若感受到诚意则或可采信。诚侧重于中,信侧重于外。
马叙伦,谓使为信,盖古义也。使人传言,故从人言会意。信使既通,然后知其事实,因有诚信之意,又因之信使所齎之书谓之信。齎(jí)从齊从貝,携带之书贵如粮食钱财,所以叫做信。使者的信用以符节为凭,银行记录或者抵押物可以建立金融信用。
言,从口,言说,言语,是有声音的,但是它是能刻写成文字的,所以从辛(刀),也就是用辛刻写的可以解说的符号。李银说,辛对于商人来说是十分神圣的,像玉刀或可充当令牌。
《尔雅·释诂上》曰:孚,信也。徐锴《说文系传》日:孚,信也。鸟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孚,后作孵。周易出现孚字71次,而且,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任学礼,信,左为人,右则上为辛,下为口,亦阴(口)阳(辛)之合焉,取人之合阴阳而孕生,十月怀胎而生人焉,此天下最诚信而不欺之事矣。喻之则为不欺、不妄而诚信之言行也。
为您链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30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