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字取名的寓意是什么呢?譬字什么意思!

譬字取名的寓意是什么呢?譬字什么意思!

【原文】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郑注对本段首句:“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释谓:“教不能胜其情欲。格,读为冻 之 。扞,坚不可入之貌。”

在对本句郑注未作辨析之前,首先要指出的一点是,“发然后禁”句前缺了一表示“发”的时间状态的“已”字。何以知缺了一“巳”字。理由之一是,因为《学记》作者行文,讲究句子结构整齐。本联合复句的4个复合分句,后3句的前一条件分句都是由5个字构成,只有本句为4个字构成,不合作者讲究句子结构整齐的特点。理由之二是,本句乃是从相反的角度,对应上段首句:“禁于未发之谓豫”的“未发”而言。“发”与“未发”虽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但它们还不能构成完全相反的对应关系。因为从事物发展的过程看,一般都经过未发、发、已发三个阶段的规律看,真正能与“未发”构成相对应关系的阶段,是“巳发”。所以在本句之首,应补上“巳”字才妥。理由之三是,“发”只是表示错误刚开始发生,或尚处于萌芽状态。一般地说处于萌芽状态的错误,还是比较容易纠正的。将学生尚处于这个阶段的错误,便判定为“扞格而不胜”,即犯错误的学生顽强抗拒老师的教育,因此而难以纠正,显然不相协调。缺了的这个“巳”字,应该补上。

注释“扞格而不胜”的句意为“教不能胜其情欲”。即教育不能战胜学生犯错误的恶劣思想情绪。这个解释,从原因的角度,指出了“巳发然后禁”的危害,这是正确的。但注者在释“扞格”一词时,将“扞”“格”二字分开解释,将“扞”释为“坚不可入之貌”,也就是很“坚固”的样子,将“格”释为“读为冻洛之洛(左边是两点水,右边是各)”,也就是冰一样的寒冷坚固的意思。总的说来,他是将“扞格”一词,理解为坚固难以破解的意思。但在本语境中,“扞”这具有“抗拒”义的词,与“格”这具有“打斗”义的词,共同组成“扞格”一同义复合词,表示抗拒,抵御的意思,以表示犯错误的学生顽强抗拒教师教育的态度。

注对本联合复句的第2复合分句:“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释谓:“时过则思放也。”

在未对注文作辨析之前,首先要指出的一点是,原文“时过然后学”的“学”字,当读为“教”。为什么“学”当读为“教”?根据本句乃是对应上段讲思想品质教育的“当其可之谓时”而言的。如果将这“学”字理解作学生学习知识的“学”,便不能与上文对应了。在本文中“学”读为“教”,它不仅有先例,如在第3段所引《兑命》文“学学半”的前一“学”字,即是读“教”的先例。在其后的第13段有“所以学为君也”句的“学”字,亦是当读“教”的例子。

注释“时过然后学,则勤苦难成”为“时过思放也”,意谓学生错过了大学学习的这时机,以后再学习,因为注意力分散了,不能集中,即使付出很大的努力,勤学苦练,也很难成功。事实上本句要说的意思,乃是说教师错过了学生犯错误以后,愿意接受老师教育改正错误,这个最佳的教育时机,以后下再大的功夫,也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注的解释,把整个问题弄拧了。

注对本联合复句的第3复合分句:“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释谓:“小者不达,大者难识,学者所惑也。”注的这个解释,对句意只作了粗略的描述,没有紧扣原文,对句中的“杂施”、“不孙”、“坏乱”、“不脩”等词作出解释,显然是不够的。本句乃是对应上段:“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而言。所谓“杂施”,即“陵节”而施的意思;所谓“不孙”就是超越学生所处的年级阶段施教的意思;所谓“坏乱”,即破坏了正常的教学内容顺序;所谓“不脩”,即使学生无法学习。由此可见:“杂施面不孙,则坏乱而不脩”,乃是超越学生年级阶段施教,完全打破了正常的教学内容顺序,使学生无法进行学习的意思。

注对本联合复句的最后一个复合分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释谓:“不相观也。”

注对本句的这个解释,注意到了本句所说的教学方法,是从反面对应上段:“相观而善之谓摩”的教学方法的,这是对的。由于注者在上段对本句就没有解释好,这里当然就只能应付了。所谓:“独学而无友”,乃是说让学生一个人自己学习,没有朋友相切磋。所谓:“则孤陋而寡闻”,是说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的危害是,必然造成学生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注对本段第5句:“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释前一分句谓:“燕,犹亵也。亵其朋友。”对后句释谓:“亵师之譬喻。”

注对“燕朋逆其师”句,仅释了“燕朋”一词。谓:“燕,犹亵也,亵其朋友。”其释“燕”为“亵”,即轻慢,于字书无据。“燕”古与“宴”通,乃宴饮的意思。“燕朋”,即请朋友喝酒,这完全是对朋友尊重的一种表示,怎么能说是“亵其朋友”,即轻慢了朋友呢?这“燕朋”,结合本句具体的语境,它是在偏向贬义的角度使用的,用通俗的话来解释,也就是“结交酒肉朋友”的意思。注对“逆其师”这一揭示“燕朋”行为危害的句子成分未作解释,这是不对的。因为这是本句的落脚点,指出其危害乃是本句的目的。所谓“逆其师”,即忤逆他的老师。有美酒嘉肴不敬老师,这明摆着是对老师的忤逆。

注对“燕辟废其学”的“燕辟”一词,释为“亵师之譬喻”,这个解释比解释“燕朋”错得更离谱。“燕”释为“亵”是错误的,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再重复。这里着重说一说“辟”字。“辟”与“譬”古虽可通,但终究不是“譬”的本字,通与不通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在本句具体的语境中,它乃是表示人的思想倾向或性格特点的。这里的“辟”,其含义应是与孔子评品弟子子张所说:“师也辟”的“辟”同样的意思,即超过“中庸”这个标准的“偏激”的意思。所以,对“燕辟”一词的正确解释,应该是“结交思想偏激朋友”的意思。注对本句的后半截“废其学”这一句子成份没有解释,实在按照他对“燕辟”的解释,也无法继续解释下去。为什么“燕辟”会导致“废其学”这样严重的后果?因为具有偏激思想的人,他不可能掌握“中”的分寸,总要向“左”的方面偏离,从而使所学荒废。

关于本句的这两个分句,注者只解释了两个词,而且解释得不正确。不过,这还不是对这两句解释最大的问题。这两句最大的问题,乃是它们也许不是《学记》作者的原文,乃是后学者所妄增,当删去。何以见得它们是后学者所妄增?理由之一是,这两句的句子结构,与前4句不一样,有违《学记》作者讲究句子结构整齐的特点。理由之二是,这两句所讲的结交“燕朋”与“燕辟”的事例,虽丰富了“独学而无友”的内容,但终究没有超出“交友”这个问题的范围。且“独学而无友”句,已从正面对应了上段“相观而善之谓摩”的正确教学方法的论述,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再增加这两点。其理由之三是,如果再稍微向深处想一想,后学者怕交上坏朋友,特别是“辟友”,也就是思想激进,超过“中庸”的界线,反映出后学者的思想偏于保守的倾向,明显与《学记》作者站在时代思想的制高点上,勇于创新的思想不合。

注对本段结句:“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释谓:“废,灭。”

注对本句首句“此六者”的“六”,未予理会。根据前面对“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两句的辨析,这两句乃后学者所增,且没有超出“独学而无友”这一点的范围,它们不能作为两点与前四点并立,使原来与上段一正一反相对应的四点,变为不相对应的正四反六。现在这“此六者”的“六”,当改回为“四”。注释“废”为“灭”,倒也不是不可,废确有灭义。不过在本段讲教育问题的语境中,也许理解为“衰落”更合适。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当,教育的效果差,但它不可能导致教育的灭亡。说“灭亡”,过分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2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