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取名的寓意女孩?以字取名的寓意女孩名字!

一、表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例: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例: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

例: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14.不亦……乎:不是……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非……欤:……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

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7.顾……哉:难道……吗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8.独……耶(乎):难道……吗

例: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表示感叹

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0.直……耳:只不过……罢了

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21.惟……耳:只是……罢了

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22.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

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23.亦……哉:也……啊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24.……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四、表示揣度

25.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

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6.得无……耶,得无……乎

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大概……吧

例: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27.其……欤?(兼表反问)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28.……庶几……欤:……或许……吧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29.与其……孰若……:与其……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遇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30.……欤(耶),……欤(耶):是……还是……呢

例: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31.其……其……也?:是……还是……呢

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六、表设问

32.何者、何则:为什么呢

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七、表陈述语气

33.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34.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例: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5.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原因

例: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36.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

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37.比及:等到……的时候

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冉有曾西华侍坐》

八、连词

42.诚……则……:如果……那么(就)……

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43.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例: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例: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45.向使:假如,如果

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46.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47.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例: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48.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例: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九、复音虚词

49.得以:能够

例: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50.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51.而况:何况,况且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52.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例: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53.既而:随后,不久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54.既……且……:又……又……

例: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

55.可得:可以,可能

例: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56.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57.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例:何其相似乃尔。

58.且夫:再说,而且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59.是故:所以,因此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60.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61.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62.未尝:从来没有,不曾

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63.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例: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64.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例: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65.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例: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山市》

66.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例: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67.无庸:不用,无须

例: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

68.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例: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

69.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例: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70.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例: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

71.所以:……的原因;用来……的方法(东西、地方、的人,的事),靠它来……的

例: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72.以故:因此

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

73.以……故:因为……的缘故

例: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74.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例: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75.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

76.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

例: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77.于是:对……,然后就,于是

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78.……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79.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例: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补》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如: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如:3.(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

如:1.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

如: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

如:3.(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如: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

如: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

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

如: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六、“有……者”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人”。

如: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

七、“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

如: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

如:2.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

注:“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八、“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对译。

如: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

如:2.……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九、“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

如:1.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

如:2.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

十、“……有所……”、“……无所……”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

如: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有时,“所……”词组用在“何”字后边,组成“何所……”形式,这也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

如:2.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

十一、“……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

如: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之谓也”的形式中“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气,增加了商量、推测的语气。

如:2.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应当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就古汉语中常见的凝固结构进行大致的归类,所依据的也只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文作品,和考试中常见的句式,那些不常用的及一些特殊句式所涉及的部分格式未作探究,诸如“……者哉”、“……者……也”之类;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古汉语凝固结构的诠释不能死搬教条,还要据其在不同语境中定酌。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29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