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的本义为开弓放箭,原作“?”,《说文》:“?,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从矢,从身。射,篆文?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射,为篆文,则?为古文矣……是?从弓从矢,或从弓从矢从又,象张弓注矢而射。此从身,乃弓形之讹。” “射”是最早出现的一批合体字之一,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均为箭在弓上之形象,少数字形还有持弓射箭的两手,象张弓发箭形。
后弓讹变作身,手讹变作寸。段注:“说从寸之意:射必依法度,故从寸。”“寸”作意符,多表“法度”义,“《说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说文》:“将,帅也。从寸,酱省声。”段注:“必有法度而后可以主之、先之。故从寸。”
“射”的字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与“射”由实用化走向礼仪化有关。
弓箭的发明最早是用于射猎与战争,贵族是这些活动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必须娴熟掌握射术,所以后来“射”就成为培养贵族子弟的六艺之一。《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郑玄注引郑司农曰:“五射:白矢、参连、剡(yǎn)注、襄(rǎng)尺、井仪也。”贾公彦疏:“云白矢者,矢在侯而贯侯过,见其镞(zú)白;云参连者,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也;云剡注者,谓羽头高镞低而去,剡剡然;云襄尺者,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襄(让)君一尺而退;云井仪者,四矢贯侯,如井之容仪也。”“白矢”指射穿箭靶而露出白色箭头。“参连”指一连射出多支箭,第一箭射中箭靶,而后面箭的箭头依次射中前面箭尾,箭箭相连,形成一条直线。“剡注”指箭镞低而箭羽高,是矢斜向下而射。“襄尺”指臣与君射,臣不得与君并排而立,应当后退让君一尺。“井仪”指四支箭都贯通靶心,如“井”字形。
这就和跳交际舞一样,既得讲礼仪,又得有技巧。《礼记·射义》:“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这是君子之风姿,“内志正,外体直”。“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是君子的风度,其争也雍容。《淮南子·泰族》:“乡饮习射以明长幼。”整个习射的过程无不包含着儒家的礼仪和处世之道。
苏州文庙乡射礼活动
“射”是德行的体现,是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选拔的重要方式,《礼记·射义》:“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故曰射者,射为诸侯也。是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夫君臣习礼乐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儒家的最高理想是“内圣外王”,具体来说就是“修身以俟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些思想不是空头讲章,而是要渗透、落实到六艺包括“五射”的教学中,润物细无声。所以春秋之后,“射”的含义发生变成,成为身姿(外)和礼仪(内,即法度规范)的结合,所以“射”字会将弓改写作身,将手改写作寸,这也是与时俱进吧。
弓箭在古人生活中,除了射以外,还被拿来当尺用。《说文》:“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从矢豆声。”徐灏注笺:“古者弓长六尺,箭干长三尺,故度长以弓,度短以矢。”弓长六尺,所以用来度量长的东西;箭长三尺,所以用以度量短的的东西。“彊”,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此从弓从畕,从弓,古者以弓纪步,畕象二田相比,界画之义已明。”弓可以被人用来度量田地的长度,所以“彊”就是“疆”的初文。
看土改时的纪录片,农民量地时拿着一个大号圆规似的东西健步如飞,上面有一握把,下面两只尖脚交替落地,此称为“步弓”。《辞源》:“步弓:量地器,木制,似弓形,有柄,两足相距一步(相当于旧时营造尺五尺),故名。”因弓长矢短,故从“矢”之字,往往具有长度有限的意义,如“短”“矬”“矮”等。黄县话中也有“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当着矮人,不说矬话”“矬儿里面拔将军”等俗语。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29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