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泠春拍以总8.78 亿落槌。其中,郑旼的《子陵钓台图》以120万元起拍,最终以908.5万元成交。
常脱衣变卖为炊的郑旼和很多知名画家一样,自己终其一生都在困顿与贫乏之中,把艺术遗产和物质遗产都留给了后人。2012年3月22 日,在纽约苏富比“中国古代书画”拍卖专场上,郑旼的《黄山八景》九开,以232.25万美元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竞得,这也创下了郑旼画作拍卖纪录。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 K. Hearn)表示,此作为17世纪中国画的焦点之一,将成为该馆的主要馆藏。
郑旼,号遗甦;本名旻,字慕倩、穆倩、穆道人、神经证史、雪痕后人,安徽歙县郑村贞白里人。郑旼善画山水,工诗书,尤工篆刻。
- 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郑旼生活在明末清初。明亡时,他只有十二岁,但受父亲的民族气节精神的影响,终身不仕清朝。郑旼在《拜经斋日记》中这样记录父亲:“盖自遭变,二十年间无欢笑之事。”郑旼的“旼”原是这个“旻”字,明亡后他把“日”移到左边,寓意无君之痛。近代画家黄宾虹对其推崇备至。他写到:“僧渐江、程穆倩、郑遗苏皆处时艰,抱其亮节清风,不为污俗所染。”僧渐江,是明末清初四大画僧之一的弘仁法师,曾参加抗清、反清的斗争。他也是新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郑旼是他的学生。穆倩,是程邃的字,“明亡即弃巾衫”。遗苏,是郑旼的号。
对民族气节的坚守,也就意味着郑旼不为朝廷做事,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就成了郑旼生活的主题。郑旼在自己的日记的里常常有"某月某日,为某人做画换钱"、“某月某日,为某人作画换吃”这样的记录。但郑旼的画卖的不是很好。
- 聊因心画通相感
郑旼临摹倪瓒比较多,石涛认为“临仿倪瓒郑旼最佳”。把作绘画当做“逸笔草草、聊书胸中逸气”的倪瓒,以出离虚无之意境将山水画表现到了极致。王世贞说:“元镇极简雅,似嫩而苍。宋人易摹,元人难摹,元人犹可学,独元镇不可学也。”由此可见倪瓒绘画的高深之处。
倪瓒之难,难在他真的“不食人间烟火”。人家问他,为什么你的作品中都看不见人(目前所存留的作品中,有人的只有一幅:《秋林野兴图》),他反问:“天地间安得有人?”他在知天命之年散尽家产,与妻子漂浮于一叶小舟之上。即使那时他的财富远不如他年轻时那么多了(他家曾是东吴最富有的三大家族之一),但是这个决定又有几人能做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独与天地相往来。
中国绘画有一个公认的理论,那就是人品与画品(或者说人格与画格)之间的关系。山水画不是风景画,是一种把心灵表现在技法里的创作,不是写实,是写意,是要表达出山水背后的自然之道、天地精神。文徵明所讲的“人品不高,落笔无法”就是这个道理。
郑澹成教导其子郑旼说:“士人一涉‘风雅’二字,便于学业又精进,品行亦易流于浮嚣。” 父亲提醒他,要风雅不要浮嚣。郑旼以学倪瓒为主,也就不足为奇了。不流于浮嚣的“风雅”,注定其人脉圈也很小,人脉有限,卖的画自然也就有限。很难去臆测这种日常艰难背后的心性超脱,但是我们看到,他们就像这空间上的山水,只见山水不见人。
郑旼在老师渐江的一幅画题过这样一首诗:“残山剩水有知音,断墨枯毫着意深。已见人珍同拱璧,每从遗迹想佳吟。”中国艺术从一开始就走向了自然,皈依了天地。每一种神韵,每一个天籁之音,都出自有欲之肉身,但他们会在不得志、不如意之时,去观照天地万物。心经所言,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是“照见”,不是“看见”。
所以,残山剩水之间依然会有知音;即使已墨断豪枯,依然是一往情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29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