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认识一个字:虢,音guó,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汉字。
虢是周代诸侯国名,最初为周文王弟弟们的封地,史上曾有东西南北四个虢国。有一个说法,周平王东迁时,位于宝鸡的西虢徙于上阳(属今河南三门峡),史称南虢。
虢州的得名,来源于虢国。几经演变,到了隋朝,在河南卢氏县设置虢郡,唐开元二十九年(742年),正式更名虢州,管辖现在三门峡西南附近地区,主要是灵宝一带。
虢州东据崤函,西临潼关,背靠秦岭,俯视黄河,地处两京古道中间,距离东西洛阳长安各约三四百里,著名的函谷关就在这里。
早上从长安出发,快马一日刚好可抵虢州,一夜留宿,次日鸡鸣开关后,快马出函谷关刚好一日可抵洛阳。
这里还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仰韶文化中期核心分布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大唐的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数不清的诗篇。
岑参在虢州度过了将近三年的光阴,留下了数十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乾元二年(759年)四月,朝廷任命岑参为虢州长史,五月出关赴任。
此时的大唐,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由于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而这时的岑参,经历过了两次出塞,又在长安作了两年右补阙的谏官,因指述权佞转任起居舍人,现在又贬到虢州,对于踌躇满志、一心想有所建树的岑参而言,大唐衰落的深沉叹息和自己命运的不济,使他在虢州的心情是落落寡欢、郁郁不得志的。
在虢州,他虽心系时局,终因公务渐少,一身闲赋,只好将自己郁闷的心情消融在山水之间,而位于虢州城西山上的西亭就是他常去的地方。
西亭,又称红亭,是当地的一个著名建筑。或许是因为这里面朝长安,才使得诗人多次登临这里,也成为他排解郁闷的最佳场所。
高高亭子郡城西,直上千尺与云齐
盘崖缘壁试攀跻,群山向下飞鸟低
一次早秋的阵雨过后,岑参和诸位同僚同登虢州西亭,极目远眺,但见:
亭高出鸟外,客到与云齐。
树点千家小,天围万岭低。
残虹挂陕北,急雨过关西。
酒榼缘青壁,瓜田傍绿溪。
他的种种不快和惆怅,集中体现了《题虢州西楼》里:
错料一生事,蹉跎今白头。
纵横皆失计,妻子也堪羞。
明主虽然弃,丹心亦未休。
愁来无去处,只上郡西楼。
虢州是两京之间的咽喉要塞,往返于长安洛阳的大唐官员多在此歇脚,和这些官员的迎来送往是岑参在虢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暮春时节,得知严中丞要来虢州,岑参在南池泛舟,早早摆好了酒宴,却久等不见中丞的到来:
池上日相待,知君殊未回,
徒教柳叶长,漫使梨花开。
驷马去不见,双鱼空往来。
思想不解脱,孤负舟中杯。
卧疾生病,喜闻刘判官相过水亭,他欣然写下:
卧疾尝晏起,朝来头未梳。
见君胜服药,清话病能除。
在虢州,岑参心情不畅,更兼离怀愁绪,他的基调主打一个失意,这种不得志的心情在与友人们的往来言谈中不免多次流露出来:
与端公宴集时:
开瓶酒色嫩,踏地千声干。
为逼霜台使,重裘也觉寒。
与履新的辛侍御应酬时:
鬓毛方二色,愁绪日千端。
夫子屡新命,鄙夫仍旧官。
与陕西甄判官告别时:
昼吟庭花落,夜讽山月移,
寂寞山城暮,空闻画角悲。
岑参的送别诗在他的全部诗作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虢州,他也写下了众多的赠别诗,这个时期的作品褪去了边塞诗的雄浑激昂,多了些愁闷、无奈以及对长安的期盼。
送天平何丞入京买马:
关树晚苍苍,长安近夕阳。
回风醒别酒,细雨湿行装。
习战边尘黑,防秋塞草黄。
知君市骏马,不是学燕王。
在函谷关送别刘评事使关西:
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
请君时忆关外客,行到关西多致书
在西山亭送范端公:
百尺红亭对万峰,平明相送到斋钟
骢马劝君皆卸却,使君家酝旧来浓
在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秦:
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
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
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
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
在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
柳亸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
到来函谷愁中月,归去磻谿梦里山
帘前春色应须惜,世上浮名好是闲
西望乡关肠欲断,对君衫袖泪痕斑
好一个“帘前春色应须惜,世上浮名好是闲”,两个毫不相干的事件,拼在一起却天衣无缝!
一个经历过金戈铁马、两度出塞的中年汉子,没有被边塞的苦寒和战争击倒,却在虢州遥望长安时,面对友人忍不住热泪双流,这其中不可言喻的感慨,真是让人不忍卒读。
在众多的送别诗中,有一首特别之作——《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岑参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刻得多。
这里有一个典故:汉武帝在元鼎四年(前113年)巡河东(今山西省南部),祭土神,与群臣饮宴汾河之上,作《秋风辞》,中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之句。
李判官将去的晋、绛就在汾河流域,所以岑参说:您去看看汾河上空,那里入秋的白云是否还同汉武帝时一样?
武帝时是汉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岑参写作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微官何足道,爱客且相携”,“明主虽然弃,丹心亦未休”,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澎湃在诗人胸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全被道出,因此这首诗也远远超出送行诗的一般格局。
明清两代大家对此诗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末二句以洞观千古之意宽之。”
清代潘德舆《批唐贤三昧集》:“高视阔步,二十八字牢笼一切言语,此诗高迈可见,其深思不可见也。”
足见此诗的艺术之光彩、格调之高远。
虢州(灵宝),河南西部的一个县,岑参人生旅途的一个驿站,这里留下了诗人的足迹和诗篇。
斯人远去,诗歌永存,在诗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丰满的岑参。越走近越了解,越了解越喜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29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