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启打张默?李高起打张默!

高启是明初“最伟大的诗人”,这个封号还是教员送给他的。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高启的才情还是非常突出的。

高启在诗歌方面作出的贡献巨大,后人尊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诗评家也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推崇他为“开国诗人第一”。

高启在文学上所取得的地位还是非常大的,他和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从这些名号可以看出高启的影响力非止一般。

李高启打张默?李高起打张默!

高启像

但是偏偏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却惨死在朱元璋的刀下,而且朱元璋还亲自到刑场做的监斩官。

老朱为啥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这么拉仇恨,竟劳烦他亲自下这屠宰场,督导这起惨无人道地血腥腰斩。

当事人高启非常不理解。

他被腰斩之后,意识还非常清晰。他眼睁睁看着自己被砍掉的下半身,在不远处抽搐,用手指沾着自己满地的鲜血,在地上连写了三个“惨”字,最后才气绝身亡。

其实高启是一个聪明人,他16岁就已经崭露头角,被张士诚征召为官员。但他也有着文人的通病,孤高耿介,厌恶官场,他看到张士诚前途无“亮”,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辞官挂印而去,二十三岁,他小小年纪就开始隐居吴松江畔的青丘,图个逍遥自在,给自己起了个大号“青丘子”。

朱元璋打败张士诚这些地方势力,收拾好蒙元残局,建立了大明王朝。大明开国,新朝新气象,也着实让高启这些情绪不稳定的文人兴奋了一阵子,他在洪武元年,应朱元璋的征召,入朝为官,担任翰林院编修,纂修《明史》。

但是,清醒的头脑,历来是不适合混官场的,尤其是像高启这样的文人。才情高,看事情又透彻,却又不会迎合,骨子里的文人的狷介,让自己显得跟别人格格不入,在官场不是说风生水起,而是到处被排挤打击。这个状况让高启郁郁寡欢,少年时期养成的坏毛病又犯了:逃避。

他自然想辞官还乡。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诗文有些酸,不大容易搞懂,主要意思是说,我是高士,曲高和寡,跟我玩,你们不配。现在我想走了,不陪你们这些笨蛋了。

李高启打张默?李高起打张默!

高启像

然而官场不是菜市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他光顾了自己玩得痛快,而忘了主子的脾性。向谁辞官?新主顾朱元璋是一个心胸狭窄,残忍多疑的人。

老朱认为自己坐朝当天子,能力大无边,天下有志之士务必得全部笼络在自己的新朝之内,不然的话,岂不就是表明自己不是贤明的君王?按照这个逻辑来分析,辞官就是对我老朱不满,甚至是对自己的抗拒。

高启的做法,让老朱心里非常不痛快。你一个读书人名气再大,我把你聘请到当朝为官,供你吃,供你喝,你还不满意,逮机会就想遛,自然是对我有意见了。

朱元璋虽然雄才大略,肚量却非常狭,心机非常阴暗,善于记仇,他对高启的做法耿耿于怀,愤愤不平。

这个账算是被老朱给记下了。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些嫉贤妒能的官员看朱元璋对高启不满意,就投其所好,从高启的诗作里,鸡蛋里挑骨头,找了些话献给老朱,以作为高启对朱元璋不满意的罪证。

文人嘛,经常是嘴边一撮毛的,对同行撕咬起来,不比沙场武将们逊色。他们找到高启曾经写过一首《宫女图》的题诗。诗中有“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这本来是讽刺元顺帝的一首词,诗人写作时,但不可能句句有解释,篇篇有注脚。更何况凭高启的胆量,他也不敢借势来讽刺当朝的帝王。

但是学话者有心,听话者有意。驻守在深深宫禁里的朱元璋更是恨得牙痒。他跟高启的梁子彻底地结下了,“帝之未发”,只能说明时机未到。

李高启打张默?李高起打张默!

作品影印

俗话说祸不单行,说来也巧,高启有一个朋友叫魏观,当时在苏州任知府。按说官位做到这个层次的人,应该玲珑剔透,很会保护自己。但是这个魏观做事却相当张扬。可能是想借基建捞一波外快,也可能是讲究铺张,就把知府衙门重新翻修了一番。

看着明丽煌煌的办公楼,魏观很满意,但是他忘记了这个衙门,是在张士诚王府旧址上改建的。

本来跟高启扯不上关系的,但新衙门建好之后,得意洋洋的魏观,就邀请自己的好朋友高启写一篇文章来纪念纪念。

这时候的高启刚刚辞官,感觉逃离了制度的牢笼,就天高任鸟飞了,有些忘乎所以,为了讨好朋友兼家乡父母官的好,高启似乎也忘了这个衙门的旧址,曾经是张士诚的王府。兴之所至,写了一篇文章《郡治上梁文》。这篇文章按说写得非常一般,汤汤水水的,都是为了混口老朋友的午饭吃。

千不该万不该,就是在这一篇文章中,高启用了一个敏感词,“龙盘虎踞”,这等于是逆了龙鳞,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一般人所住的地方用龙盘虎踞,除了无意义的夸大之外,别无意义,可高启对朱元璋的老对头张士诚的居住地,用了这么个应该形容帝王之居的禁忌词汇,就说不清道不明了。

老朱有千里眼,又长了两只扇风的顺风耳,消息自然瞒不住,传到了朱元璋那里。朱元璋读着“龙盘虎踞”这个词,有些兴奋,感觉报仇的机会来了。

高启你居心叵测,借古讽今,指桑骂槐,跟我也玩文人们的文字把戏,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是可忍,孰不可忍!

以嗜杀闻名于世的朱元璋,不但草芥了了魏观全家,把高启也腰斩于市。一代文豪就此命丧黄泉,年仅39岁。

纵观高启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高启有他自己的聪明之处,比如两次辞官,除了有学者的孤傲,也有远离权力的冷静理智。

但是高启也犯了读书人致命的错误,就是狷介高傲,不入世,不会迎合,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愿跟当权者同流合污,宁愿隐迹山林。这种我行我素的做派,历来是不会被统治者所欣赏的。

无论是高启的诗词还是文章,雕虫末技,未必就能让统治者侧目。之所以引起统治者的不满,主要还是因为高启的辞职,被统治者误判为不合作。

你的才能再大,你的不合作对于统治者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也就会越大。

你的才情越大,你对我的威胁也就越大。这样的文人,不服务于当时,不服务于当局,就会被认为没有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了。如果是普通老百姓,庸碌无为倒还罢了,对于一个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如果也是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那么往往就不会被当局者所容忍。

所以高启的死,追根结底,不是因为诗文,而是因为自己苟且偷安的做法,引起了当局的误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29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