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角度看,“观音”句是个独立存在。针对这个独立存在,以下看法中,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于东莞观音山公园而言,观音乃“外来者”,非公园自身所出,此为客观事实;观音至东莞观音山仅为传说,属于文化虚构;东莞观音山是以传说中观音至此而得名,属于命名问题;从创作角度看,邹会长之上联本质上属于虚构想象——这四点是解读上联时必须先要明确的。
因此,有主句前提下,至今日为止,网上关于“观音”句的解读,是有待商榷的。
有主句前提下,“观音”句的正确解读应为:观音(从别处)到观音山上来观山水。同理,下联对出“能发出语言、动作者(从别处)来观音山公园某景点活动”,自为正对。从文本角度看,虚构想象中,佛教文化中的观音可以从别处来此观山水,难道就不允许真实人间中的人从别处来此活动?不管是想象中还是现实中,若“天下最为贵”者一个也不至此,那还是什么“福山胜景”!
当然,“观音在观音山上观山水”之解读也可以成立,但得有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将观音像人格化。这个条件下,首二字之实际指涉对象为以观音命名的物象,与人无关。
二、按征联要求和2021年邹会长所言之六大条件以及邹会长点评时之重点,下联首二字所指,一当为东莞观音山公园之实有景点名,二当为能发出语言、动作者之实有名且有来历——俱为专名,而非类名或通名。此亦天下共识。否则,“我以为”“理解出”(皆网友语)式霸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规征联将成为事实上之闹剧。
"观音山",是以人名"观音”命名的景点名,是人文与自然元素的合一。在征联特殊语境下,“观音山”为专名;否则,为通名。
三、至今日为止,从邹会长的相关解读到网友的相关讨论,关于“山水”之理解,其转义皆止步于“自然风景”,上联于是颇见闲情。这应是天下联友诟病上联“顺口溜”、无多大意义的原因之一。但事实上,他佛家中人观山水,《五灯会元》中有相关故事。此上联既言观音,又在岭南之“佛、道并存”之地,故当与此故事相关联方又见思想之特质。
四、文化乃人之创造,自是人关注谈论之对象。观音也好,观山水也罢,甚至口头传说、如何命名以及虚构想象也行,于文化而言,终属部分现象,人间之人自可关注之谈论之。
五、下联尾二字只能是源于词典之惯常组合。转义之前提是词典上该二字有多个义项。此尾二字之转义是字词自身多个义项之间的转移变化,只能以词典中相关义项为客观依据,有就是有,无就是无,而不能又是“我以为”“理解出”式的胡乱拼装与主观发挥。
六、下联应以东莞观音山某实有景点为出发点,此七字所及须体现宏大概括或文化追求。
东莞观音山征联至今,推动了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但也引出争论不休。公众所知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所有对句中无一句满足所有要求。
但是——东莞观音山公园有景点名云顶驿站,其草坪、场地可容百人游走其间;憨山德清大师(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见360百科介绍)弟子、广东庆云寺开山祖师(广东顺德人)曰云顶和尚;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儒道释(禅)三教并列、合一之说。结合此三者,可得下联:云顶道中云道禅
——因岭南云顶和尚/游客/我从别处至此谈论儒道释(禅)三教之缘故,此下联关联上联并包含上联所言一切,且凸显东莞观音山公园“佛、道并存”现象以及岭南文化“吸取由中原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见360百科之岭南文化介绍)之特征,最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
至于“福山胜景”——都到你这儿来活动了,还能不是?
附:“云顶道中云道禅”句以观音山公园实有景点名、岭南实有人名对句。
观音山第八次征联时要求融入景点元素,第九次时则要求融入景物元素(以自然生态元素为佳)。“由景点到景物”,按七余居邹继海会长所言,为“内涵适当放宽了,主要是考虑到观音山的‘景点’局限性强,难度太大”——即以自然景物而论,东莞观音山自然生成之云有漫山满园之时,而“云顶”之命名,又岂是一“高山顶上”可完美解释!
若“云顶”改为“云海”,因云海禅师非岭南人,不能凸显岭南元素,是为不美。若改为"云客",则须语境限定,否则为通名。
若“云顶”改为“云雾”,云雾虽能人格化,与上联观音像之人格化后相照应,但非人名,亦为不美;但能与上联解读为“观音在山上观山水”时自然成对。
因历史原因,该公园本无既是人名同时又是以此人名命名的该公园某景点之专名,是以征联方退而求其次,“由景点到景物”,不过是不为他处作嫁衣而已。
因历史原因而造成的自身人文资源匮乏的客观现实,决定了观音山征联之文本应对与公园层次的主观需求间存在先天的矛盾关系,决定了观音山公园一再征联本无必要。不过,也很有必要!
——所以,天下所有应对之人,必须抱着玩的态度。
2、因佛、释俱为仄声,而禅为平声,且“岭南本是禅宗地,世世传灯有姓卢”,故云“道禅”。
3、“云顶道中云道禅”为2020年参评作品,2021年初已在网上公开。
4、云顶和尚,游客中有专名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24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