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宝宝取名大全2021年?刘姓宝宝取名2020!

塔拉壕乡:位于东胜区东部,东靠潮脑梁乡,北与达拉特旗耳字壕乡、敖包梁乡相连,西与添漫梁乡、羊场壕乡、布日都梁乡接壤,南与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乡为界。全境南北长约26.5公里,东西宽约11.5公里,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总面积247平方公里。“塔拉”,系蒙古语,意为“平坦”。原称“哈拉斤塔拉”,意为“光秃秃的平地”。又一说“哈拉特日塔拉”,意为“斑驳的平地”,因植被稀疏,显得斑斑点点而得名。放垦后,汉语通称“塔拉壕”,意为“平地壕”。乡政府驻袁家壕。辖9个村民委员会,3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林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袁家壕。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从府谷来的王氏(丰盛西商号)、石氏、杜氏、任氏等形成村庄。该村原名神山豁子,解放后,因此地林草茂盛,取名农林队。

袁家壕:民国十七年(1928年)袁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塔拉壕。解放后,因袁姓居多,取名袁家壕。

折家壕: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折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塔拉壕。解放后,因折姓居多,取名折家壕。

贾家坡:清光绪年间,贾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塔拉壕。解放后,因贾姓居多,取名贾家坡。

神山豁子:清光绪年间,王氏从准格尔旗神山沟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此村位于神山,有个豁子,故取名神山0豁子。

常青:放垦前蒙古人居住,取名哈日布拉格。“文革”中因此处有古松,更名为常青队。1983年分社划分为前常青社和后常青社。

张家渠:清光绪年间,当时通称塔拉壕。解放后因张姓居多,取名张家渠。

郝家渠:清光绪年间,张五从神木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塔拉壕。民国年间更名张五渠。1979年同张家渠分社,因郝姓居多,取名郝家渠。

旧庙沟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旧庙沟。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从神木、府谷来的白、麻、高氏等形成村庄。清代,此地建有什拉哈达召庙,故后人取名旧庙沟。

旧庙沟:清光绪年间,王、麻氏等从神木、府谷迁此形成村落。

白家沟: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白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旧庙沟。解放后,因白姓居多,取名白家沟。

柳林沟:清光绪年间,高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放垦前乌柳茂密,取名柳林沟。

塔拉壕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林家壕。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从府谷迁来的张氏、王氏形成村落。

林家壕:早年叫蟒盖图。清光绪年间,林氏从府谷林家伙盘迁此定居形成村落。解放后,因林姓居多,更名为林家壕。

张家圪坨:清光绪年间,张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能称蟒盖图。后因张姓居多,取名张家圪坨。“圪坨”为俗语,意为山梁中间的凹地。

毛盖图:清代是蒙古人的居住地。“毛盖图”,系蒙古语,意为“有蛇的地方”。原称蟒盖图,1982年地名普查时,改为毛盖图。

王才圪塄:清光绪年间,王才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毛盖图。民国年间,因王姓居多,取名王才圪塄。

郭家坡:清光绪年间,郭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毛盖图。解放后,因郭姓居多,取名郭家坡。

格舍壕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格舍壕。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从神木、府谷来的倪氏、李氏、王氏逐步形成村落。“格舍”,系蒙古语,意为“碑”。据说此处曾树有碑(何碑不详),故得名格舍壕。原名割蛇壕,失音,1982年地名普查时规范为格舍。

格舍壕:本地人传说,“割蛇”系汉语。传说此地有一条大蟒蛇,天天到河边喝水,天长日久形成一条蛇路。人们很害怕,就设法除害,有一名英雄在路上栽了一把小刀,蟒蛇沿旧路饮水时,通肚划破而死,故名割蛇壕。

倪家梁:早年通称蟒盖图。清光绪年间,倪氏从府谷小伙盘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民国年间,因倪姓居多,取名倪家梁。

李家壕:清光绪年间,李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格舍壕,又名乌也尔图壕。“乌也尔图”,系蒙古语,意为“洪水”。因此处有一条季节河,每当雨季洪水泛滥,故取此名。解放后因李姓居多,改名李家壕。

王家渠:清光绪年间,王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当时通称格舍壕。解放后因王氏久居,取名王家渠。

酸刺沟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酸刺沟。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从府谷来的李、武、刘氏初步形成村落。因此沟生长灌木酸刺,故得名。

酸刺沟:清光绪年间,李氏从神木沙木儿迁此定居形成村落。

炭窑渠:清光绪年间,武氏从府谷迁此定居,通称水头沟。民国年间因武姓居多,取名武家坡。解放后因有炭窑,取名炭窑渠。

水头沟:清光绪年间,郝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因此沟有水泉,取名水头沟。

布拉格:清光绪年间,李氏从神木沙木儿迁此定居,当时通称补拉塔。民国年间更名青杨树沟。“布拉格”,系蒙古语,意为“水泉”。因此有水泉,明、清代是蒙古人的住地,取名为布拉格。原“补拉塔”译音不准,1982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布拉格。

白泥渠:清光绪年间,陈氏从保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水头沟。民国年间此地有白色陶土,取名白泥渠。

碾房渠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碾房渠。民国初,张氏在此开设碾房,故名碾房渠。

碾房渠:清光绪年间,张氏从府谷望丹山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巴龙图。后在此开设碾房,故名碾房渠。

孙家湾:清光绪年间,孙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原通称巴龙图。解放后因孙氏居多,取名孙家湾。

红泥塔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杜家圪塄。此地土呈淡红色,而又是澄起的胶泥,故取名红胶泥塔。解放后更名为红泥塔。

杜家圪塄:清光绪年间,李氏从神木兰干堡迁此定居。光绪三十年(1904年)杜氏迁此,当时通称红胶泥塔。解放后因杜氏居多,取名杜家圪塄。

红泥塔:清光绪年间,刘氏从府谷县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此地土呈淡红色,而又是澄起的胶泥,故取名红胶泥塔。解放后更名为红泥塔。

乌素:清光绪年间,刘福元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红胶泥塔。民国年间因刘氏久居,取名刘福元壕。解放后更名为乌素村。“乌素”,系蒙古语,意为“水”(或水源丰富)。因此村有水,故得名。

巴龙图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张家圪塄。“巴龙图”,系蒙古语,是“巴拉古那图”的译音,意为“有水柏枝的地方”。因此地早年盛长水柏枝而得名。

张家圪塄:清光绪年间,张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巴龙图沟。后因张氏居多,取名张家圪塄。

杨家圪塄:清光绪年间,杨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巴龙图沟。后因杨氏久居,取名杨家圪塄。

郭家塔:清光绪三十三年(1897年),郭氏从府谷县桂元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巴龙图沟。后因郭姓居多,取名郭家塔。

沙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孙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巴龙图。后因此地有一条沙渠,故取名沙渠。

窑子渠:清光绪年间,李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巴龙图沟。后因此地有土窑洞,故取名窑渠。

白家梁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哈日布拉格。民国年间因白姓居多,取名白家梁。

哈日布拉格:清光绪年间,张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哈日布拉格”,系蒙古语,意为“黑色泉水”。此处有煤窑,因泉水呈黑色而得名。原名“哈拉布拉”译音不准,1982年地名普查时规范为哈日布拉格。

白家渠:清光绪年间,白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哈日布拉格。后因白姓居多,取名为白家渠。

聂家塔:清光绪年间,聂氏从准格尔旗哈拉庆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哈日布拉格。后因聂姓居多,取名聂家塔。

庙沟:清光绪年间,王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哈日布拉格。清宣统元年(1909年),此地建哈日布拉格庙,取名庙沟。

内容摘自:《东胜市地名志》1987年。2000年,撤销东胜市,设立县级东胜区。

资料汇辑:黄翔,网名“阴山小虫”,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九原博物馆 理事、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2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