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名字创意大全集英文健身房名字创意大全集英文翻译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方舟重洋 编辑覃柳笛

背井离乡求医的残障儿童及家长、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工作人员、过往辉煌的退役运动员教练等汇聚于此,书写着自己别样精彩的人生。

健身房名字创意大全集英文健身房名字创意大全集英文翻译

we+健身中心教练在公益锻炼时间带领残障孩子进行锻炼(we+健身中心供图)

第一次走进位于北京朝阳区双井社区We+健身中心的人们,目光常会被这样一幅景象所吸引:一群残障孩子在教练带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体能运动,一旁的父母获得片刻“喘息”时间,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几名残疾人工作人员则穿梭于运动场地;周围正常健身的人们时而向那些欢声笑语的孩子投出好奇眼神,时而与残疾人教练、营养师交流健身心得……

从双井地铁站D口直行不到300米,便可看到We+健身中心“多元人群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的标识。这个由残奥会射箭冠军高芳霞2017年创建、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支持的健身房,正用一种新模式根植街区、辐射社区。

北京We+健身中心免费资助残疾人运动员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就业岗位,引导公众接纳残疾人群体和关注残疾人事业。与此同时,该机构为社区及周边的残疾人提供免费服务、搭建公益信息发布平台,鼓励他们走出家门,以期解决残疾人社会融入难、就业难、创业难等问题。

发展至今,背井离乡求医的残障儿童及家长、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工作人员、过往辉煌的退役运动员教练等汇聚于此,书写着自己别样精彩的人生。

“有碍的我们寻找有爱的你”

高芳霞今年40岁,她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射箭冠军,We+健身中心创始人。

健身房名字创意大全集英文健身房名字创意大全集英文翻译

高芳霞在健身房训练

在这位山西女健将看来,开办健身中心并不是一时冲动。“希望像我一样的残疾人有融入社会的空间、能够广泛交友,有健身的地方,有工作可做。”高芳霞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在旁人看来,高芳霞有着风光无两的过往——23岁裸辞,孤身来京加入射箭队,28岁卫冕残奥冠军,30岁打破世界纪录,40岁受邀参加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温柔一拥”。但从高芳霞的视角而言,或许还有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版本:同样以23岁为起点,第一次穿上假肢,每天训练后残端磨得血肉模糊;人到中年,做出开办健身中心的抉择,却不想遇到了疫情的冲击……

时间回到高芳霞的4岁,一场大火让她被迫截去右腿。康复后,她并没有因身形“特殊”而自怨自艾。在学校里,高芳霞仍像健全人一般要求自己;在生活中,吃饭、穿衣、洗衣、做家务等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父母和老师给予的关爱,是她最好的“拐杖”。

中专毕业后,高芳霞进入当地煤矿微机室录文件,这份工作简单也安稳,生活如同一口古井般风波不惊。改变人生的关键点是在一日下班之后:高芳霞偶然看到,电视上播放着雅典残奥会新疆选手王燕红拿到射箭冠军的场景。

电视中女射箭运动员那种直面人生的冲劲让她记忆犹新,多年后谈起当时情形,高芳霞仍激动不已。“喜欢射箭,更喜欢射箭时气定神闲、收放自如的状态。我也要到外面看看”。

这一年,高芳霞23岁。在旁人诧异的眼神中,她毅然砸了“铁饭碗”,只身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

到北京后的生活波澜迭起,“从早到晚,训练量或许比搬运工人都大”,高芳霞回忆。每每完成一天训练,她的右腿与假肢接触的地方常被磨得血肉模糊。

“疼也要忍着,再难再痛苦也尽全力。”高芳霞说。2005年试训结束后,她毅然加入北京残疾人射箭队。次年入选国家队,也是在这一年,在韩国世界残疾人射箭锦标赛中,高芳霞与队友夺得团体金牌;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高芳霞获得反曲弓个人项目银牌和团体赛金牌;两年后的广州亚残运会上,她又一次打破世界纪录。

在攀登一个又一个别人难以企及的巅峰过程中,高芳霞也目睹了很多残障人士,因为身体抑或其他方面客观上的残缺,将自己囿于一方狭隘世界,无法正常社交。人到中年,高芳霞心底有个念头越发强烈:“梦想建成这样一家健身房:让所有伤残人士快乐锻炼、融入健全人社区,让大家谋得生计、通过劳动获得尊严。”

说干就干。2017年,北京朝阳双井,一个新式综合健身中心诞生了,一时间获得社会各方诸多肯定。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多部门和社团组织主办的“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上,该项目被授予“全国优秀创业创新项目”称号;在北京市残联等四家单位共同主办的北京青年融合创业大赛上,该项目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支持下,“We+健身中心”逐步成为双井地区较大的综合健身中心。”

谈及给健身中心取名“We+”时,高芳霞颇有感慨:“这个名字的寓意是:我们一起,有碍的我们寻找有爱的你。”

“跨越式”转身

秦铮,今年32岁,北京市残疾人轮椅击剑队运动员,We+健身中心前台工作人员。

15岁时,教练看中秦铮的独特优势,将其选入训练队。聊到运动生涯时,秦铮动容地说 “当时,教练觉得我比较小巧机灵,适合击剑。后来,我逐渐喜欢上这项运动。”

在32岁之前,秦铮的生活保持着食堂、宿舍、训练场“三点一线”的生活。早晨6点准时起床,7点半吃完早饭,此后,忙碌的训练一直持续到下午6点,如果有加练的话会更晚。一连数年的耕耘让秦铮收获颇丰:2021年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秦铮代表北京队,将轮椅击剑项目铜牌收入囊中。

在赫赫风光背后,秦铮也时常为退役后的生活焦虑:“备战时我过得很充实,可比赛过后不知方向何在。退役后我能做什么?未来该如何规划?”

高芳霞把秦铮看作小妹妹,她对这个妹妹心存一份担忧。一个偶然机会,正面临人生十字路口选择的秦铮收到了高芳霞和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We+健身中心”项目负责人郝悦的邀请。

“我的确想尝试新的事物,但不想拖累别人,也不想被别人施舍。高姐说可以去试试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做事情,郝悦老师也鼓励支持我。”一拍即合,秦铮加入We+健身中心,“跨越式”地从一名轮椅击剑运动员转身成为一名前台运营工作人员。

实现“跨越式”转身的,还有在We+健身中心任职宣传岗的王严。与秦铮不同,今年33岁的王严此前是一名裁缝。

17岁就从老家大连来到浙江嘉兴服装厂打工的王严,右腿患先天双侧股骨头畸形。“虽然也治过,但现在走路还是有些一瘸一拐,不好受力。”

服装厂工作强度大,一周6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基本不间断。闲暇时王严喜欢看直播、玩直播。在直播中,他凭借着一副好口才,让直播间的气氛高潮不断。一段时间后,王严发现有个“神秘人”一直占据榜一位置,默默地支持他。好奇心驱使下,他与这位“神秘人”取得联系,没想到对方居然就是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郝悦。

原来,郝悦一早就关注到这位具有“特殊之才”的残疾人小伙,并在一段时间的接触观察后向他发出邀请。“郝悦老师当时问我想不想为其他残疾人做些什么,我当然想!”没有丝毫犹豫,王严立马辞职北上,转型成为We+健身中心的一名宣传人员。

从裁缝到宣传人员,王严觉得“我目前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写稿、拍视频、剪片子等都得从头学起,不过我有信心学会、学好”。现今的王严,凭借好口才和开朗性格,同会员打成一片。不仅如此,人们也经常看到他抱着器材穿梭在运动场地之间——在“北京We+健身中心”视频号中,王严的作品常常获得不少人的点赞。

“每个人的花期并不一样”

从最初对健身中心的好奇观望,到基本上每天都来健身房参加公益体能训练,17岁的奇奇(化名)和家人仅用了一周。

奇奇出生时大脑缺氧致使脑瘫,一侧身体行动和协调能力受阻。奇奇妈妈从河北沧州农村来到北京,与丈夫白手起家从事蔬菜运输。“生下奇奇后,觉得特别对不住孩子,只能百般地对孩子好。”多年间,奇奇父母辗转北京各大医院,只为尽可能让女儿与常人无异。谈起往事,这个坚强的女人眼含热泪。

奇奇是不幸的,但又很幸运。父母并没有因为她的“不完美”而冷眼相待,相反,他们给予她超出健全人数倍的爱与陪伴。全家分工明确,爸爸在外挣钱,妈妈作为全职家庭主妇一天24小时陪伴奇奇。马上成年的奇奇刚从北京市东城区特教学校毕业。“我们终有一天会离开她,到时候怎么办?让她现在进入社会就业,也不现实。”奇奇妈妈对女儿的未来忧心忡忡。

一个偶然机会,奇奇母亲在几个要好的残障孩子家长口中听说了We+健身中心。“知道这里会有针对社区及周边残疾人的免费锻炼服务,而且离我们住的地方也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奇奇和妈妈来到健身房。

短短几天,奇奇便喜欢上了这里。“在杨教练和其他教练的训练下,奇奇现在的行动协调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上次吃到她做的方便面,我真的非常开心。现在一来到健身房,她就与杨教练打招呼,性格开朗了许多。”奇奇妈妈说。

这位被奇奇妈妈和其他家长赞不绝口的“杨教练”,全名杨小峰,毕业于沈阳体育学院,青少年体适能训练是他的强项。

“在我看来,这类孩子其实并无太大的不同,我们需要做的是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和支持,要耐心,因为每个人的花期并不一样。”杨小峰说。在他的眼中,帮助像奇奇这类孩子会让他收获不一样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种满足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杨小峰说,“特别是在每一次跑跳训练指导后,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听到他们很真挚的‘谢谢教练’,觉得这一天的辛苦都瞬间消解了。”

这位身高190cm的东北男人曾是北京赛艇队运动员,他16岁进入训练,曾有辉煌职业生涯。退役后,他又从事了长达7年的商业健身教练工作。这样一个从业经历丰富的健身人才,为何甘于扎根We+健身中心?

杨小峰给出了他的答案:“很重要的一点是,我比较认同We+引导公众接纳残疾人群体和关注残疾人事业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残障人士的认可,这种成就感让我备受鼓舞。”

多元融合

We+健身中心并不只针对残疾人群开放。作为北京双井地区较大的综合健身中心,它张开怀抱,欢迎多元人员来此进行健身锻炼。

健身房名字创意大全集英文健身房名字创意大全集英文翻译

we+健身中心一隅(方舟重洋/摄)

作为居住在双井附近社区的一名白领,今年27岁的小雅(化名)是We+健身中心的常客。“最初,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因为担心残障人士影响到自己的锻炼,但事实上并没有,工作人员都很专业,而且很会照顾人。几个残障孩子和我弟弟年龄差不多,每次碰面,他们都会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小雅说。

像小雅这样怀着好奇走进健身房后被“圈粉”的健身会员不在少数。We+健身中心的出现,搭建了一个“残疾人走入社会,健全人认识残疾人”的平台。

郝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这里,残障人士能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社会的被需要感和认同感;而健全人也可以在与残障人士不断接触中,逐步消解对该群体的陌生感,达到‘祛魅’的效果。我们想引导大家认识到,不论身心是否残缺,都是社会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在We+健身中心,众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角色。

现在走进这里,或许会看到前台秦铮一脸聚精会神地整理会员信息,若是有人前来健身,她脸上会泛起笑容,指引你走进锻炼区。跟秦铮搭档的同事张建辉以前是一名残疾人举重健将,现在已成为中心的健身营养师。今年上半年因疫情,他和几名健全人教练组织了线上居家体育康复项目,通过线上互动探索适合残疾人的体育锻炼模式,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平常下午的2点非高峰时段,是健身中心固定向社区内心智障碍家庭等提供免费训练服务的公益时间。这时,在健身中心锻炼的会员人数寥寥,但却充满着孩子的欢声笑语。奇奇和小伙伴在教练杨小峰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跑跳训练,脸上挂满了汗珠。杨小峰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孩子们的状态,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在他的工位上,有一份“特殊”档案,其中记录了奇奇等孩子们的训练节奏、运动数值、锻炼计划等关键信息。

从多年的忙碌之中突然“解放”,奇奇妈妈时常会有些手足无措。出于对教练和工作人员的真挚感谢,她会把自己做的美食带到中心,分给众人。今年的立冬,奇奇妈妈和其他几位家长自告奋勇地在健身中心杂物室包起饺子,给大家过了一个暖心的节日。

傍晚时分,来锻炼的会员多了起来,奇奇会跟着王严和秦铮学着做一些接待的工作,或许拿上人生的第一份工资已然不远。

上半年刚参加完北京冬奥运会的高芳霞也常到中心来,除了处理日常工作和会议等琐事,有些时候她也会在此健身训练,找找在赛场上的感觉。在她心里,这里不仅是个健身房,更像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对于未来,高芳霞很自信:“肯定会越来越好,期待残疾人能够更好地主动接触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大家的认可。”她神色坚毅,与在场上比赛射箭一般,气定神闲,却又胜券在握。

(实习生张馨月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21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