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发布,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彼时,网络文艺已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中国网络文学与网络文艺蓬勃发展,作家作品层出不穷。借助互联网,网络文学这一新兴文学样态,通过践行“大众创作、全民阅读”的生产模式,逐步实现了精品化的高质量发展。在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网络文学与网络文艺更需要在回望过去中展望未来,寻找发展的新方向。围绕网络文学的内容与特点,传承与创新等话题,光明网采访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副所长邵燕君。
网络文学的十年发展,“破壁”与“主流”趋势
光明网:网络文学的研究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具有当下性和前沿性,您是较早进行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您提到过,研究网络文学并不是为了割裂文学传统,而是为了延续文学传统。那么,您认为网络文学和传文学传统的区别在哪儿?网络文学又继承了传统文学的哪些特点和内容?
邵燕君:很多人都对网络文学有一种担心,认为网络文学的发展会割裂文学传统,其实不然。文学传统并不等同于传统文学,两者没有绑定关系。在不同的阶段,文学总是要依赖一种媒介,比如口头文学、纸质文学,或是如今的网络文学。我习惯用“精灵”来比喻传统文学当中的文学精神,它与每个时代的文艺形态、风土人情、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也会在不同的时代、媒介与文学样式中呈现不同的样态。
网络媒介革命给网络文学带来了新的特质,文字已经不再是网络时代最受宠的艺术形式。传统文学之外的新兴媒介,比如电子游戏、ACG文化、影视文化都对网络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个谱系里,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是并列的。文学的“精灵”在网络文学中仍然存在,而且得到了新生。
光明网:网络文艺是时代文艺的生力军,也将是未来的主力军。作为其中产生最早、最稳定的网络文学来说,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不仅生产出大批广泛传播的优秀故事,收获累累硕果,更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现象。您如何评价网络文学近十年的发展?
邵燕君:中国网络文学在全世界获得了一种奇观性的高速发展,这是中国文艺在网络时代的独特贡献。中国的网络文学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起步。2003年,以起点中文网为代表的文学网站原创了VIP付费阅读机制,这使得网络文学的生产实现了线上循环。从此,网络文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媒介空间,也具有了高动力的商业模式,也就日益蓬勃起来。近十年可以说是网络文学的成熟期、发展期,也是它的更新迭代期、主流化期和海外传播期。2012年,一批重要的网络文学作家和精品力作出现了,比如猫腻的《将夜》,烽火戏诸侯的《雪夜悍刀行》等。2015年,网络文学又出现了一次迭代,网络一代将更多二次元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这一脉的网文常以世界设定取胜,比如爱潜水的乌贼的《诡秘之主》,反映出这一代人对精神世界的严肃探索。
2011年被称作“网络文学改编元年”,《步步惊心》《甄嬛传》等网络文艺作品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网络文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影视改编基地。这就要求网络文学不能再偏安一隅,而要从亚文化区域进入主流。它的价值观、审美形态也都将随之改变。如今,网络文学需要承担更多社会文艺的功能和任务,必须打破二次元,进入到社会文化的整体性思考之中。所以,对于网络文学的价值和意义,需要在社会现实下重新进行定义和思考。
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网络文学应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光明网:网络文学的发展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进入新时代,我们又该如何构建理性而有序的互联网文艺生态?
邵燕君:任何事物在其成长阶段都拥有巨大的生命力,但也要经历“野蛮生长”的阶段。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慢慢地就会形成一套自己的规则。最早进入网络文学的这一群人形成了一个小圈子,自然就积累自己的文化默契。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人加入,这个固有的默契被打破了,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应对方式,比如迁徙,或者用有门槛的注册制度来确保原有的这一套规则。
当然,这样自发性的规则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下逐渐进入主流的网络文学。原本处于亚文化圈层的网络文学逐渐与主流秩序接洽,当年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人也逐渐成熟,这就让“二次元”与“三次元”走向双向破壁和互相了解。这也是我带着自己的学生做《破壁书》的原因。网络文学这种文学形态真正成熟之后,就会有一些新的概念出现,它也会有想进入文学史谱系当中交流对话的诉求。这仍是一个有待我们重新思考它的逻辑、构建它的谱系、更新研究理论的过程。
光明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网络文艺大展身手提供了广阔空间。那么,网络文学应当如何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获取灵感、汲取养分,通过结合时代精神和当下生活,彰显中华文化持久魅力?
邵燕君:网络文学一直热衷于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尤其“古风”这一类型作品将古代文学的意蕴和美感运用到了极致,不仅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故事,更是讲究文词优美,辞彩华章的风韵。现在的历史文甚至已经到了考据的阶段,写作者没有专业知识很难进入到被阅读和评判的体系当中。
还有一些作品能够从生命意义的层次上探讨中华文明的价值。我来举一个例子,就是猫腻的《将夜》。他在小说中设定了一个架空的世界,取名为“大唐”。“大唐”就代表了他的理想国度,在这里,国家很有尊严,国民也很有尊严。守护大唐的“书院”,可以看作早期的儒家学派,夫子、大师兄、二师兄,几乎是以孔子、颜回、子路为原型塑造复刻的——当然,他们会神奇的武功,也更有行动力。在这样的表达中,儒家的精神被内在地继承了,但又有时代性。书院的人主张捍卫人的生存幸福和趣味,提倡“从心所欲”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生活态度。这样,传统儒家精神在作者的理想国度得到重新焕发和高扬。读者在阅读这样的作品时不仅能直接收获文化常识,同样也会促使他再去审视,究竟构成中国人生命底色的精神命脉是什么。这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要继承和普及方式。
网络文学“走出去”,反哺世界的中国故事与生产机制
光明网:网络文学不仅在国内蓬勃发展,也走出国门,在海外收获了大量的读者。在您看来,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文化出海呈现出了何种样貌呢?
邵燕君:网络文学最早的出海是在东南亚地区的亚文化圈传播的,而真正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是2014年在欧美英语世界出现了大量自发翻译中国网络文学的粉丝。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截至2021年10月,网络文学在海外的翻译作品已经超过了1万部,用户和读者已经超过了1个亿,还通过翻译成法语、俄语等各种语言的作品影响了非常多的国家,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网络文学直接进入了西方英语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第一次从粉丝渠道满足了人们的刚需,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传播。
此外,网络这一媒介的发生在各个国家都催生了不一样的文艺形式,比如韩国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动漫,日本的ACGN文化中轻小说排在最后,而欧美则更多的是电子游戏。只有在中国,网络这一媒介最先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这也让我们的网络文学更加成熟和完备,率先形成了一套VIP付费阅读、职业作家排行和粉丝评价制度的原创生产机制,这一套机制也通过海外传播惠及了世界网络文艺的发展。
光明网:党的二十大的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其中提到要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国网络文学负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并依靠IP改编、作品翻译等方式在海外得到了大量传播。您认为以网络文学为基础的网络文艺在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邵燕君:网络文学当中有着各式各样的中国故事,非常完整细腻地呈现着国民的思考,在海外传播中散发出中华文明的光辉和魅力。这些作品在网络文艺的整体格局下成为了一个孵化器,不但提供可供改编成其他媒介的作品,还贡献了大量的核心用户队伍,形成了具有很强互动性的社区文化。这些都为发展中国网络文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源泉。
与此同时,我们也将反哺给世界这套原创的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以及在这一机制下大量粉丝与读者积极参与的网络文学样态。通过这样的传播,我们不仅能传播自己的文学,也能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推动印刷文明到网络文明的跃迁,加速全人类进入网络文明时代的进程。
(光明网实习记者陈凡玉采访整理)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21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