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姓的由来和历史?于姓的由来和历史人物!

芦村是一个美丽的村庄,位于房山区窦店镇西南,历史悠久,根据历史记载唐代成村,村西有条大河绕村而过,这条河发源在燕山南段黑龙关,流经房山琉璃河固安等地,经天津注入海河,由于上游河流湍急,冲下很多砂石,人们习惯叫它大石河,又由于河底没有淤泥,河水清澈见底,又称小清河,芦村处在大河中段,两岸升满茂盛的芦苇,绵延十几里,每年秋天,芦花盛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像一条美丽银色的项链套在芦村的颈上,特别是在哪中秋的夜晚,皎洁的月亮升起的时候,芦花在月光下越发美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渔夫不知天色晚,一轮明月照芦花’的诗句,芦村也许正是因此得名吧。

于姓的由来和历史?于姓的由来和历史人物!

芦村古槐

芦村后门口于姓,起源于山东,于雍正年间徙居芦村。

相传一世祖于得水,自明朝崇祯年间,离开山东威海卫某地独闯关东,投到满洲正白旗都统延英门下当差,随延都统南征北战,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也挣下一片家业并娶妻生子,到了顺治元年跟延都统随顺治皇帝入关,皇封延都统为内务府会计司主事,自此一世祖于得水正式成为延都统包衣,二世祖三世祖长大成人后,跟随老都统子孙们继续效力。

到了雍正年间四世祖于泽泓搬到芦村,并在此立下家庙祖坟,家庙的楹联分别是:“大清随龙来,得派是鲁源”。由于四世祖于泽泓喜文厌武,身体并不强壮,年龄刚刚二十几岁就英年早逝,留下刚刚二十岁出头的四世祖母于杨氏拉着两个年幼的儿子艰苦度日,多亏老都统家人照顾,才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人,两个儿子成年后,又受老都统保荐,委派长子五世祖于越到内务府当差,为直隶大粮庄头,主管保定府三万六千亩地的皇粮任务,次子五世祖于超为芦村一分庄头,掌管本村一千八百亩地的租税与皇粮任务,自此兄弟二人齐心协力,不负老都统重托,每年都能保质保量超额完成皇粮和税收任务,因此得到康熙皇帝特殊嘉奖,恩准兄弟二人入旗‘满族正黄旗’并世袭,五世祖于超、于越兄弟二人成家后,分别各生三子,按大排行分别为:六世祖于良鈞 于良栋 于良溆 于良煓 于良壁 于良韵,后来因内务府笔误把溆写成叙,把煓写成端,把壁写成弼,后来经五世祖于越于超老哥俩商量,把兄弟六人按大排行分成六门,以图兄弟互相竞争度日,以求更大发展。

不幸的是老六于良韵没有成家就去世了,自此后门口于氏正式成为于氏五门。

长门六世祖于良鈞是五世祖于越长子,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乾隆壬午年间高中举人,并得到乾隆皇帝的亲自问询,然后乾隆皇帝亲自下旨,御赐六世祖于良鈞已故祖母于杨氏,在芦村于氏家族居住地后门口前立贞节牌坊一座,并指使老中堂刘统勋亲自督办,牌坊建成后,正面为圣旨两字,左手为满文,右首为:“旌表已故于泽泓妻杨氏贞洁之坊 ”。牌坊背面为:“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刘统勋为乾隆壬午举人于良鈞立 ”。(此牌坊在民国二十八年被洪水冲毁)后吏部任命六世祖于良鈞为贵州威宁州知州。到了乾隆四十八年,六世祖于良鈞任满回京述职,到了顺德府驿站因流鼻血去世。自此六世祖于良鈞年仅七岁的儿子和两位夫人俞氏童氏以及仆人冯旺等,投到嫡叔六世祖于良栋门下生活。后来七世祖于威海成年后,受老都统家人保荐在京城刑部做了一名司狱。

二门六世祖于良栋,因胞兄于良鈞在外为官,由他继承了五世祖于越的大粮庄头之职,由于六世祖于良栋洁身守分,每年都超额保质保量的交纳皇粮,只有在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四年,连续出现大旱和洪水造成连年减产,才不得不写折子,报到内务府会计司申请减免。

于姓的由来和历史?于姓的由来和历史人物!

内务府会计司相关记载

三门六世祖于良叙,是五世祖于超的长子,他全盘接管了五世祖于超的一分庄头之职,由于五世祖于超善读古书,忠厚本分,妥善经营,喜欢过安稳日子,所以在村子嗣众多,以致后来芦村后门口于姓有三分之二是他的后裔。

四门六世祖于良端,是五世祖于超的次子,由于自幼喜欢读书写字,成年后被老都统家人保荐到吏部当差,由于他在外成家,家中只留有一子,所以四门在芦村的子嗣并不多,但都有一个好舞文弄墨的传统,后来北京市副市长苏展(于克正)和北京钢铁学院书记于克三都是他的后裔。

五门六世祖于良弼,是五世祖于越的三子,成年后受内务府会计司和胞兄六世祖于良栋指派,到直隶保定府霸州任丘一带做了半分庄头,掌管九百亩土地的皇粮与税收,由于他的子孙在河北霸州一带成家生子较多,所以在芦村他的后裔并不太多。

到了嘉庆七年,由于六世祖于良弼不善经营,又赶上连年的天灾,接连几年拖欠皇粮和税收,被内务府会计司免去半分庄头之职,并从嫡亲中找到肯替他还清拖欠的七世祖于威海,来接替他的半分庄头之职。到了八世祖于文光时期,由于八世祖于文光不善管理土地,只好题诗作赋 舞文弄墨,又因当时时事之需,七世祖于威海给他捐了一个国子监监生,以图将来走上仕途之路。几十年后,八世祖于文光的几个孩子也长大成人,被分别委派到良乡鲁村、涿州上胡良、房山曹章一带去接管他的半分庄头之职,他们弟兄几个都在辖区内成家立业,所以芦村他的后裔也不多。

时间追溯到解放后文革期间,农村又刮起了破四旧之风,先是把留在三门,负责修撰家谱的于嘉良家里的《于家家谱》付之一炬,然后第十一生产队又组织挖坟平地,把村南于家祖坟挖开,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当打开没有完全腐朽的三口楠木棺材时,却发现是三口空棺,据当时于家老人推测,应该是于家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可能是随老都统战死或病死他乡,家里给立的三个衣冠冢。

时间到了公元二零一一年,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馆领事签证处副处长于鸿钧先生,奉父亲年近古稀家住台湾任某陶瓷厂厂长于毅先生之命,回乡来寻续家谱,可惜没有找到,只拿走了本族于秋生凭印象和传说画的于家老宅画卷。自此本人就萌发出重修家谱的意愿,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从走访本族长辈开始,走访村里老人,通过现代网络查找有关资料,终于在上海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皇室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到了六世祖于良鈞、于良栋、于良叙和于良弼在光绪27年到33年的部分人丁册资料,方得到芦村于氏的世系传承的准确记载。

历经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再以档案馆档案为主,家族文字记载和家族传说为辅的原则下终于初步理清了芦村北门口于姓的渊流,为下一步修订完整家谱奠定了基础。

在此特别向上海图书馆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以及于姓天空网站于振华先生和江苏金坛于姓宗亲会会长于和英女士提供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本族于仲奎叔父,家兄于文甲及其于洪涛、于文博、于义德、于平、于景元、于景贤、于景和哥哥和于秋生侄子表示衷心的感谢。

希望生活在海内外的芦村后门口于氏五门后裔,能够对上述渊流进行补充和修正,为芦村于氏家谱的修编提出宝贵意见并能积极参与。

(图文:于文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2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