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童年时代,家乡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按年记载,那就是1963年的秋天。那年八月以前,馆陶大地干旱少雨,进入八月暴雨连绵,一连下了八天八夜,村内外坑淤壕满。西部山区山洪爆发,岳城水库水势猛涨,而导致大小河渠满槽,河堤漫淤决口。洪水与平地积水汇流,自南向北在馆陶大地上席卷而下,给全县25万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面积农田被洪水淹没,无数房屋倒塌,不少村庄埋于水中,片瓦无存,人畜伤亡十分惨重!
当时馆陶县隶属山东聊城地区,1965年1月划归河北邯郸。该县位于华北平原南部,东以卫河为界与山东冠县、临清市相望,西与广平、曲周、邱县接壤,南靠大名,北连临西。从地势上看:西南高,东北低,从地形上看,是西南东北狭长地带,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13公里,全县面积456.3平方公里,东靠卫运河,中间是卫西干渠,在地图上显示好像一对“双胞胎”,自西南向东北延蜿蜒流去。“七一”大桥横贯冀鲁两省。106、309国道在县城交汇,邯济铁路在县城南端,犹如一条神龙俯卧在大地上。县政府驻地在省会石家庄180公里,在邯郸市东75公里纵横交汇处。
馆陶县历年汛期,漳卫河和一条干渠直接威胁着本县。从1949年解放以来,曾发生水灾多次,最大的一次就是63年8月(农历6月23日),卫河上游连降暴雨,河水猛涨,8月8日上午,卫何洪水从红华堤(小摊,龙皇庙)漫淤,顺卫西干渠淹到大堤根,整个馆陶大地陷入一片汪洋,一般地势的水深1.1—1.3米。8月9日卫河东岸大堤在西冯圈决口,洪水淹到杨召。
1963年,我年仅14岁,那年农历6月23日下午,村里召开社员大会,要求四个生产队按照居住位置,各自固守一方,对堵挡的接口、胡同要加高加厚。晚上九点,我刚吃完晚饭,洪水已进入南大坑,此时村里的男女老少吵吵嚷嚷,洪水的咆哮闹得村民人心惶惶。半小时后,大街小巷到处是水,而且水位逐渐上升,街北的房屋一座座随着洪水的上涨而接连倒塌。
那天,我穿着单衣,穿一双方口粗布鞋,手提马灯在水边重叠的走动,主要是观察堤坝情况。我父亲和哥哥还有街坊的叔叔、堂兄们都是争先恐后得挥锨筑坝,直至奋战到第二天凌晨五点,洪水才停止上涨。此时东方拂晓,已露出鱼肚白,我站在堤坝上向外瞭望,发现到处是一片汪洋,无边无际,犹如大海,平地水深足有4尺多,村里的房屋有的已被洪水淹没。我的家临街,东西北三面被水围困,可幸运的是八间房屋和大宅门完好无损,这真是天意啊,天助我也!
说来也怪,洪水来势凶猛,上涨的急,可落的也快,仅三天时间,水位就下降了一半,流量也越来越小,主要原因是沾了本村东、西两头排水沟和村中赵家过道的光,这三条主流由南向北急流而下,汇合流入西北大洼。
这场洪水使我村1812亩耕地被水淹没,650人困入水中,倒塌房屋180多间,村西和村中两座砖拱桥被水冲垮,4眼井和15眼砖井被泥沙淤平,死亡1人。这场罕见的灾难给全村父老乡亲带来了极大的不幸。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20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