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为蠢笨象征的猪,也曾登上过神坛而被人所崇拜。
最早可能与猪神崇拜有关的实物是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玉猪龙的身体犹如蜷曲的蛇,而吻部则与猪相像。后代龙的形象也多作鼻部上翘,似乎有猪的形象参与。所以,一般认为,远古时期应当存在猪神崇拜,猪也是远古人类的图腾之一。凌家滩出土的大型玉猪或许也与古老的猪神崇拜有关。
汉代时则在墓葬中流行玉握猪。古人认为玉有灵气,或许能呵护死人的灵魂不灭,所以用玉作放在口中的琀和握在手中的玉握。琀多用蝉的形象,而握多用猪的形象。这种现象或许也是猪神崇拜的遗留。
最为明显的猪神崇拜是关于猪星的崇拜。唐代徐坚《初学记·兽部》引《春秋说题辞》说:“斗星时散精为彘,四月生,应天理。”“斗星时散精为彘”,倒过来理解,即北斗星原来是猪精所化,所以北斗星就是猪星。所谓“四月生”,不是说猪在每年四月出生,而是指猪怀胎四月而生。《大戴礼记·易本命》说:“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讲明为什么猪是怀胎四月而生。“四”的概念指的是四时,所以“四主时”。那么,这个四时由什么神来主呢?原来是由猪神来主,所以猪是怀胎四月而生。而古人观察四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北斗斗柄的方向,斗柄指东为春,指南为夏,指西为秋,指北为冬。所以天上是北斗主时,于是北斗和猪神合而为一。
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还讲过佛教密宗创始人之一,唐代著名的天文历法学家僧一行的一段奇闻轶事:一行小的时候家境贫困,邻居中有一位妇人经常接济他,终使他学有所成。后来妇人家的儿子犯了杀头之罪,来求一行帮忙。一行为了报恩,想出一个办法,让他的徒弟们在某一个傍晚在一处废弃的园子里抓到了七头猪,把它们装到瓮中,“覆以木盖,封以六一泥”。结果第二天就有人来上报皇帝,说北斗星不见了。皇帝找到一行,一行趁机请皇帝大赦天下,然后一天放一头猪,七天之后,北斗七星重新回到了夜空。妇人的儿子也因为皇帝的大赦免于死罪。
那么,为什么一行要“封以六一泥”呢?原来这与古代的五行配五方有关。在河图洛书的十数河图中,阳一配阴六在北,五行属水,猪星为北斗之星,在北方,所以要“封以六一泥”。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猪与水有关,猪神崇拜又与雨发生了关系。《诗经·渐渐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白蹄子的猪涉水、月靠近毕宿,就会出现滂沱大雨。
从上面玉猪龙、玉握猪以及以北斗为猪星的观念透露出来的猪神崇拜情结,是出于古人对猪的哪一方面认知呢?有人认为是出于对野猪凶猛天性的认知。从崇拜情结的原动力来看,这种推测符合用恐惧情绪激发敬畏心的原则。但历史时期的猪神崇拜则应该更多地羼杂了猪的正面意象,比如河姆渡黑陶钵的猪形象,虽然原型来自野猪,但猪身上还刻画了美丽的花纹,分明是一个吉祥图案。玉握猪更是寄托了对富足生活的期望。
古代人与猪关系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猪在中国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一条主线则是古代的猪神崇拜。这两条主线既各有脉络,又互相联系。
从第一条主线看,猪是农耕文明的象征,是家庭、私有制产生的催化剂,是中国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推动力之一。从猪作为稳定的肉食来源来看,猪又与历史时期贵族阶层的形成有关,成为建立中国君子文化物质层面的原因之一,从而以独特的方式间接参与了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的建构过程。
第二条主线则是神格化的猪,给现实世界的人类带来了富足的希望。人类正是为希望而生存和繁衍。
那么,概括起来说,猪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意象是丰满的希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16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