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是中元节最重要的一项节日活动。
建国前一节的祭祖仪式比春节、清明的祭祖有过之而无不及。建国后,祭祖仪式已渐从简。
中元祭祖有接祖、供祖、送祖三个仪式,接祖亦称“迎祖”。接祖时间各地不尽相同,自七月初七至十三日,均可上选择的其中的一日作接祖日,以初七、十二两日最为普遍。接祖,有的在家厅堂设牌位,书上历代祖先名字,存历代祖先遗像的人家则加挂遗像;有的由家长率领家中老幼,撑雨伞到河边、塘边、交叉啓ロ、山ロ等处,焚香祭酒,揖拜叩首,恭迎祖先还家。
供祖有常供和大供之分。常供自接祖之日起,一日三餐均上供。壮族中即使是吃粥的人家,也要供以三碗粥和一碟青菜。桂北、桂东北的部分瑶、侗、汉民族,早供油茶粥,午、晚供酒肉。各民族中的富裕人家,则三餐均供酒肉。大供于七月十四或十五日晚餐进行,其供物丰盛,有整鸡、整鸭、猪肉、新米饭、糯饭、发糕、糍粑、酒等,其中尤以鸭为必不可少。在广西各地,农历四五月间农家便养七八只乃至数十只鸭子以备中元祭祖、宴客、送客之用。不养鸭的人家,也要于节间从市场购买。习俗认为,鸭善凫水,能接送祖先神魂渡江河,过湖海。
桂林、柳州等地的“塔连糕”(状似钱塔袋),荔浦等地的“狗舌粑”,桂西等地的粽粑均是常见的祭品。送祖于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中择一天举行。送祖前,妇女以冥纸剪成衣、鞋、钱、锅、房、塔、桥、船、猪、牛、羊、马等形备用。有的还制作“冥包”,将上列冥物以等份装人包中,按家中所存祖先名单,每人一包。冥包上除书写“故祖某某老大人受用“及子孙具各外,还特别写上“外鬼无份,不得争夺”等警语。送祖时,将冥纸、冥包烧掉,名为“烧纸”。烧纸地点有的在庁堂,有的在门外,有的在河边。
烧毕,用荷叶、蕉叶、海芋叶包好纸灰,或置路边、田边,或放于河面,让其飘流沉浮,名为送祖“上船”。苗族则称为送祖“上扬州大地方。”有的地方送祖时还要祖先送“礼担”。柳江等地壮族于送祖日将几串小棕粑装担,挑送至自已家田或河边,将棕杷倒在田间或水。恭城等地瑶族则以肉菜、油盐、茶叶、糍杷装担,放在庁堂或由家人挑送门外。建国后,中元祭家习俗仍在,但繁琐的接祖、送祖仪式大为减少。
民间传说七月十四日是阎罗王打开鬼门关”,放出地右的孤、冤、伤、厉等鬼魂,让其到阳间目由活动和寻找衣食。 因此人们在这一天要格外小心,并以“祭鬼”、"躲鬼”、“赶鬼”等方法对付鬼害。
现在,七月十四吃鸭!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1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