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时代,人们更习惯于八卦,少有人喜欢真相。
《三苏祠回应苏炳添?苏轼父子和《水浒传》“四大奸臣”,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隐秘往事?》一文,考诸史料,简要介绍了苏轼诸子与北宋末年“宣和六贼”中主要人物的交往故事。
这些显然无损于苏轼的伟大,何况与“六贼”中人游从、获益的只是苏轼子弟,毕竟,徽宗一朝,苏轼子弟及门人大都被排斥在官场和京城之外,为了生存,依附于人,也在所难免,但是,仍然很少人愿意相信。
但有一点,上述文章,无一处没有史料根据,所以,欢迎大家质疑和辩论。毕竟,真理越辩越明。
昨天,有关#苏炳添是苏轼后人#的热搜又有了下文,中新社刊文《苏氏祖祠回应:苏炳添是苏东坡第29代孙》,并有族谱为证,但并无旁证。
对于新闻中出现的苏氏祖谱,个人有以下几点疑问,就教于方家。
首先,苏轼孙辈中见诸遗存史料或出土碑志的,也就是有案可稽的,有苏箪(苏迈长子)、苏符(苏迈次子,有碑志出土)、苏篑(苏迨之子,见于其子苏岘墓志),另外,苏过七子:苏籥、苏籍、苏節、苏笈、苏簟、苏篷、苏竺(《苏过墓志》),此外,苏轼孙辈尚有苏箕、苏筌、苏筹三人,均见于苏辙撰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由此,宗谱上出现的苏笙(或为筌字之误)、苏荀不见于传世文献,而且,苏轼、苏辙孙辈均统一连“竹”字头,而荀为“艹”字头,不符合取名的惯例,毕竟,“荀”的繁体字依旧是“艹”字头,且“荀”与“洵”音同,而苏洵为苏轼父亲,哪怕仅出于避讳,苏轼子孙似乎也不应该以“荀”命名。
其次,传世文献中,苏轼、苏辙的玄孙辈,名字中均连“木”字旁,比如已知的苏岘的儿子取名苏枘、苏格、苏柘、苏极(见《苏岘墓志铭》),而家谱中的苏氏后人,均为苏峤子孙,苏峤是苏岘的哥哥,因此,他的儿子自然也是连“木”字。
但苏氏祖祠提供的宗谱中,苏轼玄孙辈中,仅有一人,名云卿,对此,只能有两种解释,其一:云卿,非名,只是是他的字,其二:这一宗谱的真实性,只能另当别论了。
(《四朝闻见录》戊集)
最后,想聊一下族谱中的苏炳添第23世叔祖,苏轼六世孙——苏师旦,根据族谱,苏师旦为苏峤曾孙,而苏峤为苏过长子苏籥之子。
但苏轼子孙中,除苏过之外,《宋史》中均无传,而且,也仅有苏过有文集《斜川集》存世之外,《中兴小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籍中,有零星的关于苏符的记载之外,苏轼其他子孙的存世文献很少,其行迹大都已不可考。
但是,族谱中提及的苏师旦,还有迹可循,《四朝闻见录》中保留了一封弹劾苏师旦的奏章,从该文来看,苏师旦名声不佳,阿附韩侂胄,曲意逢迎,被视为韩侂胄“鹰犬”,以致于从“笔吏之贱”,渐至“通显”,奏疏中,称苏师旦“招权纳贿”,“习利忘耻,固其常态。”
但现存资料,似乎难以考证苏师旦是否为苏轼子孙,而且,两宋官、吏之间的身份差距悬殊,苏师旦何以从士大夫之家沦落为“笔吏”?也是一个未解之谜。另外,苏氏一族,向来以文学闻名于世,但这位苏师旦却改换为武职,而在两宋“崇文抑武”,武臣的地位始终无法与文臣媲美,所以,苏师旦如果是苏轼子孙,岂不是对祖上的背叛?
PS:韩侂胄,为韩琦子孙(有关韩琦研究,详见拙作《欧阳修“帷薄不修案”始末考》),《宋史》将其列入《奸臣传》。
参考资料:
《苏轼苏辙后代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南宋文人与韩侂胄的交游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
《四朝闻见录》
收录于合集 #苏炳添
3个
下一篇三苏祠回应苏炳添?苏轼父子和《水浒传》“四大奸臣”,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隐秘往事?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13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