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作为一个人名字当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信息,不仅代表着他来自何方,更体现他拥有什么样的特征。
细数中国的百家姓,会发现每一个姓氏的渊源和历史都不尽相同。有的姓氏一听就带有皇家气息,比如说爱新觉罗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姓氏。
但也有姓氏因为太过于生僻,好多人都不认识,比如隗姓、平姓、成姓。还有一些大的家族会因为一个姓氏而追根溯源,寻求他们从哪里来的问题答案。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常遇到的姓氏—–安。
别看它是很常见的一个姓氏,有人却说,这个姓氏的人祖上并不是中原人,他们可能是伊朗人的后代。
为什么要这么说?今天就让我们来细数一下姓氏“安”的前世今生。
融入了外族血缘的安姓
虽然是汉字,但“安”这个姓氏在传承过程中确实融入了外族的血缘。
有人认为这个姓氏的开始是在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之后,因为当时康熙特意加强了东北部分的军队驻守,而且还逮捕了很多越境的沙俄人。
这些沙俄人在中国生活的时候,自然需要一个中文名字。历史上,皇帝借着“安卫大清”的寓意,将“安”赐给他们当做姓氏。
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安”的伊始,但比起这个说法,很多人相信的还是另一种说法。
现在被广泛熟知的第一个人“安”姓人叫做安清。从安清进入洛阳定居开始,“安”开始作为姓氏被流传下来。
那么安清是谁?他又来自何处?
说起这个安清,就必须说起另一个国家。在古典时期,曾经有一个帝国叫做安息国。虽然它的存在时间很长,但是历史记载却很少有人知道。
早在史记中就有关于安息国的记载,它距离我们并不远,划分到现在的区域,安息国就是在伊朗、伊拉克。安清就相当于现在的伊朗人。
安息国的东面是我们所熟知的古罗马帝国,依靠着强大的国家,安息国也越发富饶。
尤其是在东汉末年,佛教作为外交纽带的走出国门,与外界不断传递与交流,使得我国与安息国有了密切的来往。
再加上丝绸之路的开通,罗马帝国和汉朝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多,安息国是两国交汇处必经的一条路。
因此,很多的安息国的商人也会跑到中国来做生意,他们意外地发现这个远处的国家不仅富饶,而且民风淳朴。
尽管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但是当时罗马、安息,北印度的贵霜帝国和我们的大汉帝国称为世界四大帝国时代。
公元148年,东汉汉恒帝刚登基不到两年的时间,安清就来到汉朝发展,但他不是以王子的身份来的,而是以僧人的身份。
因为叔父夺走了他的皇位,无法接受的安清带着失败者的遗憾,选择离开安息国,保留最后的尊严。
至于选择汉朝的原因,很大程度取决于我国当时的宗教系统。
那时,百姓普遍信仰佛教,汉朝的佛教业在全国享誉盛名,所以他先经过贵霜国,游历一番后,远渡重洋慢慢来到了中国。
因为“安息国”的缘故,他选择以国名的首字作为姓氏,也算是他对故国的留念与感激。这也是学者普遍认为“安”姓的最早来源。
听到这样的故事,很多人不相信,也有人觉得这是神话故事。
但是根据伊朗历史的记载,汉恒帝时期,在安息帝王绰斯洛斯一世死后,他的皇子确实失踪了,最后皇位由皇帝的弟弟来继承。
这和安清的故事有不少吻合的地方,因此很多的人认为“安”姓人的祖先就是伊朗的太子安清。
安姓名人:安禄山
在安清来到中国后,他选择出家安心研究自己喜欢的宗教,并且在佛教邻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尤其是在洛阳定居之后,安清不仅以很快的速度学会了汉语,而且翻译了很多佛教的书籍。比如说有《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地经》等。
当然,与安清一起来到国内的许多其他官员也都因此入乡随俗,不仅在汉朝改姓“安”,而且在不同的领域都发展得很好。
慢慢的,一些来中国做生意的安息人也将自己的中文名字姓氏改成了安。
其中有些安息人在经商过程中,选择留在汉朝娶妻生子,将生活安稳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家庭。
也就是在此之后,“安”姓开始在中原的大地上落叶生根,并且广泛衍生起来就,慢慢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居住群。
而在这延续了数百年的众多安”姓的人中,除了安清,安禄山的名字一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可以说他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安禄山的父亲是一个外族人,所以他本身就是外族人与中原人的混血。但因为他的母亲改嫁了一个姓安的番官,所以他就跟着改了姓氏“安。
可能是生长环境的不同,使得安禄山从小就精通了六国的语言,他长大也以此谋生,做翻译的工作。
不过,从小他也学会了偷奸耍滑,经常靠着贿赂官员来增加自己的收入,随后又慢慢地混入了唐朝的中心长安。
安禄山靠着他的油嘴滑舌,博得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好感,并且一步一步成为他们的心腹。
在当时,安禄山可谓是风光无限,甚至还成为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当时唐朝宰相杨国忠总是挤兑他,在朝廷混不下去的安禄山就带着兄弟和一批胡人将领建立了大燕的政权。
他的举动直接撕碎了大唐盛世的假象,这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是安史之乱。
从此之后,唐王朝逐渐衰败。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五代十国时期,混乱战争也由此开始。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史之乱不仅间接地导致了唐朝的衰败,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中国从汉唐时对世界的一种自信、开朗、包容,逐渐开始向内收缩,甚至闭关锁国。
安姓的现状
现在,安姓排列在百家姓中第110名,安姓总人口也不足200万,跟一些大的姓氏没法相比。
尽管过去2000多年,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将安息帝国的王子当作始祖。
其实不仅是历史故事的证明,“安”姓人的相貌特征也是他们“伊朗人”的佐证。
大家如果留意可以发现,有一些分布在北方的安姓人面目特征确实非常相像,他们鼻梁很高,眼眶很深邃,长相颇有一种异域风情。
但如今,安姓族群分布非常广,他们不仅走向了南方,甚至全国各地都有了他们的族人。
说了这么多历史故事和渊源,很多人还是只相信现代基因的检测。
根据一些权威机构的统计发现,安姓的族人当中确实某种基因是典型的印度欧洲人类型,这也基本从科学层面印证了安姓人中带有外来血缘的说法。
但这也不能够证明安姓族人就是古伊朗创造的,毕竟在汉朝之前,我国就已经有了这个姓氏,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一个很出名的仙翁,叫做安期生。
只不过,相比于安息国这个故事来说,安期生的名字知道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再外来的安姓人也早就已经变成了汉族,经过了数代人的通婚,他们外貌上的特点也逐渐变得模糊。
不过,正是因为研究安姓的来源历史,让我们发现了华夏文明的包容性。自古以来,我们对于外来文化不是排斥,反而是吸收、融合和接纳。
“安”姓这个族群仅仅是众多扎根于我国的外姓族群中的一种。丝绸之路的兴起,使得当时我国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交往特别深厚。
再加上我国对外族十分包容,所以在一段时间之内,唐朝的领土慢慢扩大,甚至逼近了西域的邻海。
当时的汉朝文化百废待兴,长安城内不仅能够看到传统的汉族、满族文化,更能够听到胡月,看到胡旋舞,整个场景繁荣昌盛。
与其说那是大唐的盛世,不如说那是全民族的文化盛宴。
其实不仅仅是安姓,众多姓氏,众多族群在那样的环境中都会因为相爱而通婚,繁育后代,这些都要感谢于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
民族自信产生的血液交融
我们现在所说汉唐盛世,它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有多么富饶,有多么飘逸的乐府七律,有多么繁盛的光景,有多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酒,而是他们一种心怀天下的包容和对外的一种民族自信感。
这是一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淡然和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地骄傲和无限度地夸大自己,而是凭借着文化和实力产生的。
我们依靠的不是陈词滥调的标榜,也不是百姓吹嘘的华而不实的政策,更不是只会花拳绣腿的表面功夫。
我们依靠的是当时唐朝最先进的生产力,独特深奥的文化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依靠着以上三点,我们才能够在面对其他外来文化的时候,保证自己的文化不被冲淡,不断地吸收和借鉴他国的优秀文化。
现在我们说的汉唐盛世是中国历史文化当中最辉煌和璀璨的一段时间。这个时代带给华夏文明后世的历史财产不仅丰厚,而且富饶。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和兼容并蓄。
那时就已经有孙权开发夷洲,也就是如今的台湾。无数前辈用自己的性命做押注外出豪赌,向海外开拓与探索。
尤其在唐朝之后,我国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则更为频繁和密切,不仅有陆上丝绸之路,也有海上丝绸之路。
两条路线的相互搭配与互补,使得我国不仅和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交往密切,甚至是和非洲大陆都有了密切的联系与贸易往来。
之所以我们能够和外界的交往如此密切地交往,对外进行探索,除了在位皇帝的高瞻远瞩,还要得益于造船业的发展。
因为实力的雄厚,使得我国派出去很多优秀的人才。现在我们能够朗朗上口的故事就是唐玄宗天竺取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等等。
我们带着自己优秀的文化远渡重洋,足迹不仅遍布了中亚、南洋,甚至还远到波斯、朝鲜、日本等。
当我们将国内优秀的瓷器、茶叶、棉布、丝绸运送出去之后,同样收回了丰厚的回报,那是我们未曾见识过的香料,珠宝,美酒和动植物。
这样的交流不仅带来的是文化经济的相互融合与冲击,更有利于两国之间的政治发展。
比如说离中国最近的朝鲜和日本,早在古时就经常派使者来访问中华,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祝贺春节,赠送礼物。
他们更多的是借此机会来通商,每次他们都会将带来的特色产品与唐朝的中草药材、锦罗绸缎进行交换。
甚至在唐朝的时候,不仅有外国商人,还有很多外国人选择来唐朝留学,学习唐朝文化,而且当时就已经有外国人担任官职的先例。
同样的,外国使者从中国回去之后,他们会将学习到的优秀文化进行宣扬,他们会按照唐代优秀的律令制度、学术思想来对他们的国家进行改革和创新。
直到现在,我们都可以发现,日本所用的古文字还是中国的汉字,很多发音还与中文相似。
从上述种种方面可见,唐朝确实值得盛世这个词。
虽然我们无法穿越回千年那个富饶的时代,但是可以通过历史的记载来窥探其中的繁盛与富饶。
只不过这样的康乾盛世,在史之乱之后就继续陨落,从此我国进入一个战乱纷扰,天灾频降,人祸横生,甚至是闭关锁国的时代。
我们依靠民族自信,文化底蕴大开的国门逐渐关闭,进入了之后的黑暗时代。
虽然历史已经不可改变,但是回看过去,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免再次历史重现,包容与开放永远都应该是我们坚持的方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1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