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五行属什么的属性(乐五行属什么的意思)

#真知新坐标#

“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这就话出自陈寿三国志》中诸葛亮舌战群儒张昭对诸葛亮说的话。张昭话中的“管、乐”,指的是管仲乐毅。相比于管仲,乐毅的知名度要高一点。如果不读《史记》,或者《战国策》,或许大家还不知道乐毅是谁?为什么大名鼎鼎、聪明绝顶的诸葛亮会自比乐毅?

乐毅,赵国人。祖上为魏国将军,因打中山有功,被魏国国君魏文侯封于灵寿,就是今天的河北灵寿县,在当时属于赵国境内。乐毅有贤能,喜欢兵书,于是被赵人推荐为官。但因为赵国沙丘之乱,去了魏国。在一次出使燕国的任务之中,得到燕国国君燕昭王的以礼相待,遂然感动,于是辞去魏国官职,在燕国当了亚卿。

燕国和齐国之间本来就有嫌隙,在燕昭王要攻打齐国之时,乐毅就提出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攻打齐国。在赵国等其他四国同意之后,五国就以乐毅为上将军,举五国之力打败齐国。当其他国家不敢再继续攻打齐国时,乐毅就带着燕军攻打齐国,五年间,一共拿下齐国七十多城,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

比起乐毅在战争中的功绩,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应该就是他的《报燕惠王书》了。“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有学者言,此书可以堪比诸葛亮的《出师表》,最重要的是,乐毅通过此书成为了赵、燕两国之间的客卿,后世的王羲之也写过此书,可谓之强大。

但是此书的争议非常之大,有学者说,此书是“保身哲学”,是乐毅为自己逃跑赵国的托词。确实,战国时期不同于后世,价值观也不同。在各国改革成功之后,各诸侯国都渴求富国强兵,更加希望得到人才。在这环境之下,士都得到了一定的尊重,也因此,更多的士也希望自己能一展才能,实现抱负,名垂青史。

乐五行属什么的属性(乐五行属什么的意思)

乐毅

比起身份,他们更希望得到重用。相对于后世,他们显得更自由,只要危及生命,或者得不到重用,他们就会“跳槽”,以此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伯乐,也因此,他们对以后效忠的伯乐的要求会更高,但都不会偏离一点,伯乐必须重视千里马。这一点,后世一点也没改变。比如,诸葛亮明明知道刘备孙权曹操之间显得非常的弱,但还是选择了刘备。

这不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而是选择了刘备的对人才的尊重,更着是当时刘备身边没有比诸葛亮特别厉害的人才,诸葛亮可以一展自己抱负。

至于“保身哲学”这点,秦国统一之后,开创了三公九卿制、宗法制等制度,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对于把身份显得更加明确。汉武帝后,思想的大一统,人们的国家观念、价值观更为具体,所以后世的“士”更愿意为了国家而牺牲。

这也契合了司马迁的思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比起像伍子胥一般冤屈而死,他更想有所作为,留得生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这也是司马迁写乐毅的原因之一,不仅是因为乐毅是名将,也是因为乐毅在《报燕惠王书》中体现出来的明哲保身的智慧。

乐毅一生也算平坦,据记载最大的灾难也是被燕惠王骑劫代将,最后也只是《史记》中“乐毅卒於赵”。不像苏秦商鞅,一个车裂,一个五马分尸。

照应开头。诸葛亮自比“管、乐”,有管仲的文韬,也有乐毅的武略。再加上诸葛亮还在隆中,他通过这个来向世人展示自己才略,来吸引伯乐的关注。为什么待在隆中,学着姜太公一样守株待兔呢?或许这就是有高才者的傲气吧!

最后,据《史记》中记载:“於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被封为昌国君的是乐毅的儿子乐间,不是乐毅。

参考文献:

《史记》

《贤者诚重其死 智略独患无身 ———《史记·乐毅列传》创作思想探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mingliang.com/10142.html